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理财变迁:从解决温饱到跑赢CPI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6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韩婷婷

  编者按:

  1949年至2009年,家庭理财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存不下钱,到开始储蓄,再到外汇、黄金、债券、基金、保险等各种理财方式遍地生花。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一当今被人们挂在口头的理财顺口溜,在60年前却有点离经叛道。从改革开放前的“持票走天下”到现今遍地基金、外汇、黄金等五花八门的理财门路,共和国的60年也是普通居民收入倍增、理财观念更新换代的60年。

  理财目标:从防止挨饿到跑赢CPI

  新中国成立不久,杨先生便从原来的民营公司调入东北地区一国营药厂,在会计岗位上工作三十年直至退休。今年80岁的老人家谈及那些年的家庭理财,用了四个字——“无财可理”。

  “我工资在当时属于中等,但是家里有六个子女,生活负担大,工资到月底什么也剩不下。”杨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候如果说有理财,也是收紧口袋,精打细算,防止后半个月挨饿。为贴补家用,老伴还卖光了陪嫁的几件金银首饰。

  1955年,国务院下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从此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居民,都必须凭所在城镇的户口领取购粮证和粮票,中国的票证经济时代开始了。

  “凭票供应之后,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杨先生的女儿杨爱华说,那时候粮食、各种主副食、布匹、日用生活品,甚至自行车、收音机这类东西都要有票才能买到。“理财”也变成“理票证”。一些家里省吃俭用省下点票证的人,会把各种票证拿出来在私人之间买卖,或是换成钱,或是换成自己需要的其他票证。

  “即使到1980年,大家工资水平仍然比较低。”杨爱华回忆,自己手头积攒了100块钱,在周围人看来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兄弟姐妹结婚也要大家凑份子才能搞定。

  而几十年时光走过,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随着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身为“80后”的孟小姐在广东省一海关工作,她的另一半在外企任职,收入充裕而稳定。炒股、买基金等投资理财方式已经是小两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周围的同事、朋友也有着浓厚的理财投资意识。“买股票、买基金、炒外汇、买银行理财产品,甚至炒房、包鱼塘,干什么的都有。我们闲置下来的资金也不可能趴在银行账上什么都不做,起码要努力跑过CPI。”

  “这段时间股市一直震荡,我们买的股票走势也像心电图一样,但因为相信价值投资的意义,也没什么可紧张的。”在孟小姐看来,重点在于理性的投资态度和适当的投资组合。

  投资渠道:从存银行到多元化

  手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投资理财提供了基础。投资渠道的增多则意味着大家手头的钱有更多的投资选项。然而从单一的存银行到现在眼花缭乱的理财投资产品,过程却并非一蹴而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存银行是当时百姓积蓄的唯一投向。“我印象里最高年利率曾达到过百分之十几,提出来的利息就够日常开销了,所以有钱都放银行。”杨爱华说,较高的利率水平也造就了一批靠吃利息发家的“息爷”。

  到1981年,以国库券为代表的国债恢复发行。最初国库券被当做是支援国家建设,不管个人是否愿意,各单位按照级别高低设定认购比例,直接从工资中划扣。由于国库券具有期限较长、利率不如储蓄且不能变现的特点,当时手头不宽裕的人们购买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人都愿意以低价卖给专收国库券的人,换回现金,甚至还有人拿衣服、日用品等收购国库券。”杨爱华说。

  1988年,为解决国库券流动性差的问题,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开放国库券转让试点,国库券由此变成了可转让的有价证券。正是利用当时国库券在各地转让市场中的价格差,后来被誉为证券市场传奇人物的上海人杨百万,赚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他赚钱的道理在现在看来似乎非常简单,“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而今年27岁的梅先生对自己第一次认购股票的情形仍然印象深刻。“1989年的冬天,我父母没有像平常那样叫来很多亲戚打麻将,而是带着我去外滩轮班排队,购买150元一张的股票认购券,我记忆特别深,因为那天很冷,而队伍排得很长很长。”

  “我同事当年还用拉杆箱到深圳认购原始股。”孟小姐说。

  自从1986年,邓小平将“飞乐音响”的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约翰·凡尔霖后,中国资本市场的重新开启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股票重新进入投资的序列,而中国A股市场虽几经沉浮,国人炒股的热情却始终不减。

  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股市总市值已从1999年的103亿元发展到18.7万亿元;上市公司从1990年的13家发展到1638家;股票投资者开户数约1.35亿户,为1992年的63倍。

  而1993年,另一投资理财渠道——个人外汇交易在上海和深圳率先启动。当时在银行柜台工作的李骏还记得,由于只有柜台交易,没有电话和网络交易,上海周边地区的客户比如很多苏州人,便早上坐早班火车到上海的银行炒汇,晚上再坐火车回苏州,每天周而复始,直到1995年出现电话交易,这种现象才停止。

  “沿海地区对外交流比较多,比如出国或者从事外贸,有一些外汇收入。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最早了解国外的情况,也率先发现汇率波动背后隐藏着的赚钱机会。”后来成为外汇分析师的李骏表示,尽管当时大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投资理财的意识已经比较浓厚了。

  投资理念:从盲目到理性

  进入新世纪,股票、外汇交易、债券、黄金、期货、信托等花样繁多的理财生财之路,开始为更多的普通投资者所认知。

  而从2006年开始,一轮单边看涨的行情在A股市场出现,各种市场指数一路扶摇直上。这样持续升温的行情在2007年点燃了人们投资的热情,股市开户数一度创下历史纪录。与此同时,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生财之道也为普通老百姓所认识。

  银监会数据显示,仅2008年一年,商业银行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4827只,销售额达3.7万亿元,而前一年销售额仅为9000亿元。

  虽然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资本市场从6000多点拦腰斩断,但一银行理财师认为,这两三年的经历,对全民理财投资观念的普及与提升至关重要。“过去人们进了银行就问,定存利率多少,或者还有国债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就算不投资股市、不炒外汇,也知道还有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选择。”她说。投资者同时也在2008年经济的探底过程中,建立了对投资理财更理性的认识,资产配置或投资组合的观念,也开始在广大投资者中树立。

  “其实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正更新自己的理财方法和观念。”孟小姐认为,投资渠道的拓宽是时代的契机,但投资理念和策略的完善则是投资人自己的工作。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