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谨防零收益再现 选结构性理财品重在挂钩对象

  作者:陈 墨

  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情重燃。据西南财大一项最新统计显示,5月18至22日发售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13只,发行数量要超过前期水平。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品种,投资者要选择这类产品,最关键是要看挂钩对象。

  自2005年8月民生银行首次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之后,以其“固定收益投资+高风险投资”的方式受到投资者欢迎。直到2008年“零收益”事件的出现,这类产品的高风险才为人诟病。而最早曝出“零收益”的这类产品,问题就主要出在挂钩品种和结构设计上。

  以这款零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其挂钩对象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4只H股,每次收益的计算取决于4只股票的相对表现,收益计算公式是“15%-相对表现”,最低为零。这就意味着4只挂钩H股间的涨跌幅差距越小,理财产品获高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而在大牛市中,上述4只H股看似均属于中资银行股,但不是同一类型,即便在A股市场上也不可能涨跌幅趋同。由此,虽然经历了2007年的大牛市,投资者也遭遇到了“零收益”。

  如此看来,如果对所购产品对标的物判断不清,投资者就可能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状态。所以,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选择结构性产品一定要对其挂钩标的物有一定了解。首先要对挂钩对象的大趋势有所判断。从近期市场产品来看,挂钩能源类、贵金属商品类的结构性产品发行量有所增加,甚至出现直接挂钩基金、指数等高风险标的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多为高风险类投资,需要格外注意。其次,在对走势判断正确的前提下,产品的结构设计、标的的计算方式也同样重要。业内人士表示,在单边市场环境中,直接挂钩型产品占据较明显的优势;而在震荡时期,区间型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会相对较高。投资者要格外注意其中的获利方式,对搞不懂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要保持谨慎态度。

  最后,不少银行推出的结构型产品设计成保本浮动收益类或部分保本类产品,以降低投资风险,而那些拥有远期合约、期权等衍生工具作为对冲风险、止损保值的产品,更值得投资者购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