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是山寨投资家(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 15:35  《钱经》杂志

  第三题 Question  3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很令我吃惊,请听第三题——

  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你觉得哪类人的预测更准确?A.  经济学家的预测;

  B. 百家证券机构的综合预测;

  C. 占星师的预测;

  D.  市场沉默期时身边绝大多数人预测的反方向。

  投资者 investor      选 D。

  主持人:这么肯定?你答对了!

  投资者: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有自信,因为我天天都在关注这些预测。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提前做出预警的经济学家很少,而预测出2008年A股大熊市的经济学家更少,等到了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中国实体经济时,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调就更悲观了,但A股却上演了绝地大反弹。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事件发展方向的判断很准,但是由于时机把握不对,仍然受到质疑。比如对于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外早有经济学家预测出来,并且把危机爆发的过程都准确的描画出来。但就是由于太超前了,反倒一度落下笑柄。

  其实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惯性,这种惯性更多的是由人们的情绪这些非理性因素主导,是理性的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来判断市场。但我还是很爱看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确实有助于提高我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部分,按理说他们的判断应该没错,但我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记得有一档电视节目曾每天播报综合百家证券机构意见的市场走势预测,可预测的准确度比起天气预报差太远了,后来这部分节目被取消了。更有趣的是翻看证券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我经常会发现某些券商报告中的观点突然转变,而且支持不同观点的理由都是相同的。比如说5000点的时候预测指数会回调,因为“经济过热会有紧缩政策出台”,但当指数涨到6000点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将涨到8000点,理由依然是经济热度不减,而把之前负面的说法给省掉了。我觉得正是由于证券机构离市场太近,反倒容易被市场情绪感染,而市场走势本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证券公司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有时变成了劣势。

  我在研判证券机构的预测结果时,通常会将他们的分析逻辑重新思考一下,有道理的加以吸收,认为逻辑不是很清晰的,持保留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样如此。独立判断的依据,一是来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我对于后者更为看重,所以我选择了D。

  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市场的牛熊转换,当2007年指数处在6000点时,市场上的声音变得沉默。曾经在3000点、4000点、5000点的时候提示风险高而看空的人不说话了。看多的人还在看8000点、10000点。更多的人开始恐高但仍认为指数继续向上,接着市场急转而下。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不断有人说在3500点、3000点、2500点抄底,结果总是抄到半山腰。等到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没人再说抄底的话了,有些人还在预测下一个点位是1300,更多的人已经觉得价格合理了但仍预测指数向下,这时超级反弹开始了。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以2008年年的大熊市反弹为例:当市场处于沉默期,也就是市场已经“死”了,多空博弈没有了。空头继续做空的动力不足,因为大部分多头已经心死,不接盘了。而多头也不可能在深度套牢的低点上再“多翻空”,既然没有人做空,那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只能做多,反弹开始了。2007年的大牛市转折是同样的道理,这有点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波浪和弹簧的运动,每当到一个高点和低点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静止期。

  D这个答案最能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就是随着别人的贪婪和恐惧大多数人也变得贪婪和恐惧,内心变得脆弱,理智的思考完全屈从于外部的压力。这正给了少数内心强大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捕捉到别人的人性弱点独立做出自己的决定。任何市场都是弱肉强食,投资市场更是如此。

  当然,这个规律最适合于单边的市场,因为只有在这种市场形态下,静默期仅出现在高点和低点上(震荡市里任何时间都是喧闹的)。不过也正是单边的市场出现趋势转折时,才会让普通的投资者真正赚钱或者赔钱。

  对了,我还没说为什么不选C,主要是因为我不懂星象学,虽然有人说很准,但我不会去考虑。

  第四题 Question  4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恭喜你连过三关,你的初始投资基金账户上已经有了30万,你是选择继续答题还是放弃,如果放弃你可以稳获30万,但如果接下来答错了,你将一无所有。

  投资者:我选择继续答题。

  主持人:选择一只股票的时候,你觉得谁的建议最值得听取?

  A.   分析师;B. 股评家;C. 知道内幕消息的好朋友;D.  妻子。

  投资者 investor      我选 D。

  主持人:正确,为什么?

  投资者:这个问题不难。我也是吃过很多亏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在最开始炒股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该买哪只股票,于是经常会听一些卖方分析师的建议,比如某某板块和个股近期表现活跃,值得关注。也会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上的交易软件,按下F10来看看各家机构对某一上市公司的评价——是大胆买入?还是持仓观望?或是立刻沽出?

  后来我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这些评价语言中,几乎看不到立刻沽出或赶紧出手此类鲜明有效的建议。特别是对于我持有的一些公认的蓝筹股,从6100点飞流直下1600点的过程中,总是会听到“建议持仓观望、长期值得关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最后只能默默吞下股价被腰斩的命运。不过想想中国神华H股被预测到101元的神话故事(也是出自卖方分析师之口),就觉得我所听到的建议还靠谱点。

  我进行了一下换位思考也就想通了,卖方分析师是不会搞坏与其必须继续分析的公司之间的关系的,而他们的消息来源也都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关出口,得出的结论当然会相差不大。这和媒体记者与官方信息来源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所以你永远不会从分析师那听到“赶紧出手”这样的建议。

  我对于股评家的印象一直不好,我有时觉得一些爱抛头露面的股评家特别像电视购物中那些“雷人”的推销员。股评家的工作好像总是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做“庄托”,另一种是混出名声来好代客投资。这两种目的都让我反感,我不会买别人拼命向我推销的东西,也不会把钱交给一个爱出风头的人,真正的大师是先做出成绩再让人挖掘出来而成名,而不是先出名,再谈成绩。

  2005年开始的最近那波牛市,造就了一批网络“股神”。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熊市来临时,昔日的“股神”都销声匿迹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大有“我先撤,兄弟们顶上”之势。最近随着股市回暖,好像又有一批网络活跃分子出现,对于这些网络股坛“高手”,只能辩证的来看,交流可以,忽悠人没门。

  我相信,绝大多数散户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听朋友、同事或亲戚推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有内幕消息或有过成功投资经历的人更是奉若神明,我也曾如此。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有传闻的上市公司股票并没有给我带来正的收益,反倒让我买在高位上。经过长期反思,我对内幕消息形成了两种认识:一是提供你内幕消息的人可能是在如厕或者倒垃圾的时候偶尔听到消息;二是当这所谓的内幕消息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其实在圈内已是老掉牙的公开新闻了。假如你真的有精力去核实内幕交易是真是假,那早就错过了买入的时机。

  于是,对于与我利益不相关的人推荐的股票,我已经不再相信。所以我会听我妻子的建议买股票。除了利益相关和信任外,我妻子是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而且她身处的圈子都对生活品质要求不低,这有助于我判断哪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得到了肯定。此外,我妻子也有过开店经历,她会以合伙人的角度而不是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一家上市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