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推广提倡又何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9:42  《理财周刊》

  文》本刊记者/甄爱军

  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近期社会上讨论得很热烈。

  笔者注意到,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方赞成,一方当然是反对。反对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有些本末倒置,学生的本质工作就是好好读书,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创业上,那么还要大学干什么,不如高中一毕业就直接创业,还剩下了一笔不菲的大学学费。

  话虽在理,但并非全部有理。笔者看来,在高校推广提倡大学生创业,其实完全是可行的。

  提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加速其适应社会,这对就业其实更有好处。义乌工商学院执行副院长贾少华曾自豪的向笔者表示,近年来学院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有的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为1:9,也就是说平均9个岗位抢一名学生,这对于一个专科类学校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他总结其中原因时,认为创业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笔者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地听到学生自己说,在校创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而且要做到像杨甫刚那样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可以加深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印象;当然,还有诸如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洞察力等得到了提高,更深层次的诸如求知欲、责任感、独立性、意志力等性格因素也得到了提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指出,虽然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包分配”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认识仍然或多或少地停留在以前,认为国家必须得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种看法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生创业形成风气,让大学生自己积极寻找出路,从而减少大学就业的“等要靠”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性,这也就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现实基础。有识之士提出,目前我们教育的悲哀是一刀切式地想培养“精英”,可到头来只有少数人成了知识的“仓库”,大多数学生却成了知识、能力、实践的“残疾”。强烈呼吁学校教育对学生要各尽所能,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不求成为全才,但愿拥有一技之长。

  因此,笔者以为义乌工商学院的试验是具有建设性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3%~25%,而我们国家却不到1%,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创业理论课程,但为什么收效甚微,贾少华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业实践。

  而在校大学生创业则刚好弥补了这样的缺陷。贾少华曾对大学创业做出这样论述:他认为知识其实分为“显性知识”,即可以通过编纂得到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而得到;而另外一种就是“默会知识”,隐藏在大脑中,要亲身经历才能得到。缺少了“默会知识”的辅助,“显性知识”难以发挥作用。而后一种知识的获得,只有不断在实践磨练,才能得以积累。

  让在校大学生创业,就等于让让游泳运动员离开教室跳进游泳池,而如果仅仅只是在教室里灌输动作要领,虽然这能使得运动员非常了解游泳,但真正游起来却会沉到水底下去。提前让大学生接触市场,只要处理好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坏处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