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半年如何通过银行理财跑赢CPI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 07:4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张若斌

  股市的连续大跌和物价的持续高企,让不少投资者信心滑落到了谷底。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无论是投资股票、基金或是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很难实现跑赢CPI的预期目标;那么,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跑赢CPI胜算又有几成,潜在风险又会在哪里呢?

  澳元理财风险凸显

  相信在最近一个月内买入挂钩国际商品的QDII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大呼上当,更何况有部分投资者是换成澳元后投资。在短短两周之内,澳元兑美元汇率即大跌9%,回吐了此前6个月来的涨幅。事实上,本报早在7月5日的《换汇投资澳元产品风险何在?》一文中,就明确指出“随着澳大利亚央行升息进程停滞于7.25%,利差交易随时可能拆仓,这意味着澳元汇率可能已经见顶。”

  澳元走熊的背后,其实是商品期货的泡沫破裂。澳大利亚是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大国,该国的货币在国际上都是以商品买卖为主反映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所以当能源市场如石油,金属市场如黄金、铜等的价格下跌时,该国货币一般会贬值。前期弱势美元催生的能源类商品价格上升,使得澳大利亚在资源的出口中获益,使得澳元持续强势。不过当前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自7月15日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主力9月原油期货自历史高点147.90美元/桶已累计下跌约30美元,跌幅超过20%。随之而来的,是澳元/美元日K线图的连续7条阴线,再加上近期澳大利亚经济疲软迹象,市场中看空商品货币走势的观点盛行,因而导致澳元下跌。

  澳元的下跌也使得换汇投资风险凸显。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步升值的基调未改变之前,将人民币换成澳元理财,在赚取利差的同时,将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如果在未来一年澳元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导致人民币对澳元升值幅度超过4%,则投资者还不如直接以人民币理财。

  票据理财味如鸡肋

  如果说挂钩型型产品因高起高落而风险连连,那么,票据理财则是因为收益率偏低而味如鸡肋。以招商银行推出的11期票据类理财产品为例,其中投资期限为48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3.8%,51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3.95%,69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05%,97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15%,125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35%,139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4%,143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45%,153天的预期年化收益为4.5%。

  可见,虽然收益率随着期限的延长而有所增长,但始终赶不上CPI涨幅(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7.9%)。越理越少的票据理财,显然无法占据市场主流。当然,投资者在寻觅优质产品的间隙,对48天的短期票据理财也不妨一试,毕竟其收益率相对货币市场基金,还是有月均1个百分点的优势。

  信托贷款风险依存

  今年上半年发行最多的信托贷款产品,在银行撤销了本金担保之后依然热销。一方面是由于股市低迷,资金稳健性偏好大增;另一方面则是信贷额度紧缩,企业资金需求大增。目前,信托贷款类产品的风险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托贷款投向所引发的政策性风险,此前已有多个传言称该类产品将被叫停;其次则是某些资质不良的贷款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毕竟,信托贷款类产品虽然从未出现过“零收益”或“负收益”,但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呢!

  股票类产品继续遇冷

  股市持续低迷,也使得“打新股”理财产品都出现了负收益。深圳发展银行一款增强型新股申购产品最新净值的年化收益率为-5.0796%。招商银行一款“基金+新股”理财产品6月底的累计收益率为-19.59%。这些“打新”产品的负收益,源于把部分资金投资于基金、分离债等,而后者的损失“拖累”了“打新”产品的收益。

  据悉,深发展这款产品98.1%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新股申购,剩余资金投资于基金和债券等,今年4月开始运作,正好赶上A股剧烈下跌。截至6月16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0.9847元,年化收益率为-8.3253%。此后经过一个月的运作,到7月16日,净值和收益率有所回升。不过,该产品的投资期限为18个月,目前刚运作4个月,虽然最新净值的年化收益率为-5.0796%,但实际累计收益率仅为-1.35%。事实上,宝钢分离债和权证的交易是其亏损来源。

  从整体看,“打新”类理财产品收益持续缩水,有的已经低于银行定期存款。目前,“打新股”产品的发行陷入停滞,银行转而主推固定收益的票据、债券或信托型产品。以中信银行的全面配置计划0809为例,该产品在新股收益不佳的时候投向信贷与票据资产,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而在股市好转之时投向新股申购,配置比较灵活。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