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投诉无人管 客户很受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01:20 华龙网-重庆晚报

  专家呼吁组建“第三方”维权机构维护市民权益

  

理财投诉无人管客户很受伤

  金融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理财投诉无人管客户很受伤

  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个中陷阱应当小心。

  近年来,理财悄然升温,理财客户遭遇的陷阱也越来越触目惊心。“3·15”来临之际,不少理财者不禁要问:理财维权,我们怎么做?律师称,遇到此类问题,市民只有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重庆社科院专家呼吁,组建“第三方”维权机构保护市民权益不受侵害。

   现状 理财维权很无奈

  “我买理财产品遇到问题以后,找了多个机构都没得到解决。”渝中区大坪王福勇先生说,他去年1月在某银行大坪支行花5万元买了1份一年期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当时承诺预期年收益率为6%。今年1月,王先生领取本金和收益时,银行却告知实际年收益只有0.72%。“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就已超过4%,银行却按照活期存款利率付给我收益。”王先生说,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宣传“零风险、高收益”,产品到期后的收益竟然与活期存款一样,这种行为明显是在引诱投资者上钩。

  让王先生更气愤的是,当他找到某银行重庆分行讨说法时,银行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让王先生找监管部门投诉。监管部门接到投诉以后只告诉他:凡是投资都存在风险。王先生又找到消委,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在市内个人投资理财群体中,有过理财维权经历的人都觉得很难很无奈。江北区松树桥易女士称,她到观音桥某银行办一年期存款时,回家后竟发觉存款单变成了保险单,后来多次找某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某银行重庆分行、保险和银行监管部门,问题都没得到妥善解决,最后在律师出面下才把保单退掉。

  困难 不属消费消协不管

  老百姓拿着自己的血汗钱投资理财,遇到问题时维权为什么就那么难?来自市消委的消息说,由于投资理财产品方面的投诉属于投资领域,不属于市民的消费行为,所以市消委不受理投资理财投诉。“理财维权难”的症结就在此。

  重庆华立律师事务所陈艇律师称,市民的投资理财不是为生活而支出,理财产品的购买方与销售方应该算合同关系,双方应该受到《合同法》以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约束。

  在陈艇看来,金融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金融服务。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

  但从《合同法》的角度看,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该真实地对客户进行风险告知,否则就可能出现误导事件;对从事投资理财行为的市民来说,在买理财产品时也应详细了解服务项目,比如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然后谨慎投资。

  陈艇建议,银行在运作理财产品时可以学学股票和基金,定期公布投资行情,让广大投资者做到心中有数。市民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监管部门进行协调,协调不下来就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不属于普通生活消费,但是可以被认作是特殊消费——金融消费。”南岸区弹子石基民贺先生说,投资理财不属于普通生活消费支出,但可以被视作特殊领域的消费行为。

  药方 建第三方维权机构

  针对理财维权难的问题,市内某银行理财专家称,每家银行都有专门负责投诉的工作人员,市民投资理财时遇到问题可以到银行投诉。

  “我觉得找金融机构投诉不科学。”市民吴先生说,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卖出来的,发生问题以后又到金融机构投诉,就会造成“金融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这样的裁决能公平?”

  重庆社科院专家分析认为,理财市场目前面临两大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规章制度有待健全。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缺乏全面制约,金融机构发生误导等行为最多被行政处罚,对以后再发理财产品没有限制,理财维权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其次,行政管理有待规范。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很大程度上是行业代言人,真正代表的并非投资者利益,所以让监管部门充当投资者的“保护神”不恰当。

  “对投资者更公平的做法就是,组建一个与金融企业、金融监管部门完全脱钩的‘第三方’维权机构,让需要理财维权的市民都通过这个机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专家同时建议,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把个人投资理财维权增补进去,让法律赋予消委具有帮助老百姓理财维权的权力。

  链接

  九成受访市民

  不知如何维权

  本报讯 昨日,记者在解放碑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个银行网点对市民随机调查时发现,近九成受访者不清楚投资理财该如何维权。在受访的23位市民中,有20人不清楚投资理财该如何维权。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近半受访者认为理财产品出问题应该去银行投诉。市民江女士就称,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出了问题肯定去银行投诉。也有受访市民认为,大部分理财产品是由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银行本身就是被投诉的对象,根本不具备受理投诉的资格。对于银行宣传的理财产品高收益,有18位受访者表示不太相信。

  本版稿件 记者 张彬 实习生 黄晶 采写

  网络编辑:王敏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