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与专家对话 银行理财如何走好下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5:56 金融时报

  作者: 赵洋

  在理财市场整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2007年的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数量与发行规模都前所未有。作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增长点,银行理财正渐入佳境。但从长远看,银行理财如何走好下一步?如何进行创新从而走出同质化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虎视眈眈与快速发展,中资银行又该怎样面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博士。

  理财业务在银行转型中的角色

  记者:2007年是银行理财爆发性增长的一年,理财收入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那么,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在银行转型中的角色?

  翟立宏:从目前已经收集整理的数据来看,2007年确实是银行理财业务爆发性增长的一年。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是2000亿,2006年是4000亿,而2007年我们初步估计可能已经过万亿了。理财业务的收入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也在情理之中。但仅以这些数据并不能推定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及其在银行业务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国际银行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业务转型和战略调整的具体实践来看,这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中的几方面因素。首先是需求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财富总量以及有关财富管理方式的观念变化等。其次是竞争因素,这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背景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金融方式与以券商、基金为代表的直接金融方式之间的竞争,以及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第三是规制因素,包括宏观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理念、制度与政策等的变化。另外还有技术因素,如金融服务的IT技术支撑的进步等。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上述各因素综合起来后,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很难简单判定,甚至每一种因素的变化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都不可能是单向的和线性的。比如,居民财富增长之后是否必然导致银行理财业务的扩大?券商和基金公司的发展壮大是否一定导致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替代?监管放宽是否一定可以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IT技术的进步是否一定意味着银行理财服务中传统方式的没落?

  当然,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否定对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而是想强调:在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了三年多之后,我们对银行未来的业务转型之路和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模式,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具体的操作思路。

  同质化是理财业务的天敌

  记者:尽管各银行对理财业务高度重视,其增长也非常快速,但理财业务对中国的银行来说尚算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银行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有限,产品数量不多且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与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等,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翟立宏:我们所说的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模式应有更具体的操作思路,也就是要考虑如何解决目前银行理财业务中所存在的诸如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

  如果单从银行理财产品的绝对数量来看,2007年共推出个人理财产品2404款,似乎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如果深入分析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意初衷、设计思路、营销方式以及与产品相配套的服务内容,就会发现这其中真正可圈可点的创新亮点并不多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2007年股市持续走强等各种利好因素给银行造成一种错觉:即使不用满足客户需求,也能创造理财业务收入的高增长。这使银行对销售产品的关注度大于客户,缺乏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的动力。当然,从客观上说,银行理财业务整体的经营理念目前还处于形成期,各银行基本仍以产品为中心,关注产品比关注客户更多,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产品结构,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目前理财市场上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模仿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长远来看,理财业务的本质是非标准化的,从根本上讲对创新的要求非常高,同质化可以说是理财业务的天敌。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未雨绸缪,在内部机制和人才储备上为下一步的加速创新做好准备。决策层和监管层在体制上也要更多地考虑对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引导和促进。这一点在2007年政策层面的一些变化上已经初现端倪,如5月份对银行QDII业务政策的调整,以及11月份银监会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规定方面的一些放宽。

  银行QDII:风险与收益要平衡

  记者:2007年出台的这一系列银行理财政策,尤其是在银行代客境外理财(QDII)方面,的确极大地推动了银行QDII的飞速发展,但海外市场的复杂多变,银行在风险控制与收益获取之间该如何做好平衡?

  翟立宏:2007年银监会针对银行QDII业务出台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投资市场逐步扩大,从仅限于香港股市到获准投资英国股市,下一步还将逐步扩展至纽约、法兰克福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场;二是投资范围扩大,可以投资于股票、基金类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理论上讲,投资范围和投资对象的多元化是可以在收益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因此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有利于银行在风险控制和收益获取间寻找更有效的平衡。

  但需要提醒的是,“多元化”投资在操作中要注意投资对象的相关性问题。比如,QDII产品所募集资金如果分散投资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就要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间的相关性;如果投资于某一市场中的多个行业板块,也要考虑各行业板块间的相关性等。相关性越大,分散风险的能力越低。因此,投资市场和投资对象的扩大,意味着银行QDII业务的管理难度也在加大,银行在开展这类业务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另外,上面所说的主要是QDII业务中的市场风险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海外投资范围的扩大,银行开展QDII业务的操作流程也将更趋复杂,需要与客户沟通交流的信息也更趋丰富,需要关注的各国法律规范也更趋复杂,这些势必要反映在银行QDII业务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个方面,从而也对银行开展这类业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层网点和本土客户是重要资源

  记者:外资银行在中国理财市场上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其在产品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深厚根基和实力,对中资银行构成不小的威胁。在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法人银行后,其增长更为迅速,中资银行该如何面对这一竞争?

  翟立宏:从目前的数据看,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确实要高于中资银行,这与其背靠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综合经营的平台和长期运作理财业务的经验密不可分。

  有调查显示,外资银行设立的法人机构首先会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中财富积聚最快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强调设置机构的效益。其扩张策略一般是先占据一些处于核心金融地位的城市,然后辐射其他大中型城市。因此,对于中小城市的客户资源未被外资银行开发前,中资银行应尽快占领,及时开展理财业务。

  当然,竞争不是斗争,更不是战争,因此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是有可能也有必要的。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法人机构后,这一合作的趋势可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股份制银行因此可以在合作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和服务能力。而对于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因为从目前来看,股份制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能力上优于国有银行,因此,应考虑先与股份制银行合作以缩小差距。这样,至少从近期来看,理财服务的创新可能会遵循从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的扩展路径。

  但这样的路径并不意味着国有银行在理财业务创新扩展方面永远都要处于路径末端。国有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是基层网点和本土客户,如果在理财业务开展中更多地考虑发挥基层网点资源的优势,在文化层面上唤醒和激发本土客户的认同感,那么国有银行仍有可能在未来的理财业务创新中占得先机。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