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财这件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07:14 上海金融报

  麦客

  20年前我刚踏入职业场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刚刚开始,周围一些活跃的人已经兼职下海,并且经济状况有了改观。记得当时我身在银行的基层岗位,耳闻目睹这种状况,与单位里其他小青年一样,对本职工作显得很不安心。领导看出我们的情绪来了,为解决我们思想问题,就开会训话,大概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要眼高手低,看别人做生意赚钱也要跟着去。其中还特别讲到一句说,来这里上班也是一种赚钱。

  这话当时从自己领导口中讲出来算是比较新潮的,而且也实在。这让我首次认为,革命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奉献,也是个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手段。于是我慢慢安心下来,想在本职工作中赚钱。但赚钱与发财不是一回事呀。

  说句实在话,若不在乎钱的数目的话,靠本职工作要想赚钱还是可以的,起码衣食有基本保障。但要赚到比较理想的钱,就很不容易了。工作了4年,我消费很少,一共才攒下3000元人民币,而年龄已经到了26岁。后来实在不想在原单位待下去,于是向领导争取,并通过考试得到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毕业后转入上级机构服务。时间已进入90年代,上海商业银行业的发展迎来一个新机遇,水涨船高,个人收入也随之提升。记得当时同事在一起算年收入,一般员工一年竟也有2、3万元,这在当时让我兴奋不已。后来逐年增长,达到4、5万元左右。但是,其实,当时不少人并不通过工资奖金来彻底改变

生活质量,认购证、
股票
、做生意等等,造就了一代上海富民,使他们成为上海人发财致富的榜样。虽然,下海也好,投资资本市场也好,发财的过程起起落落,风险不断,但是毕竟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

  虽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发点财,但至今还是没有与做生意沾上边。赚得比较多的钱财来自自己的笔,大约在4、5年时间里,我拼命地撰写散文、新闻等稿件,向全国各地媒体投稿。拿当时上海银行业内一位行长的评价来说,我是相当勤奋的。我自己粗略统计过,每年的稿费收入达到年工资总额的一半,连续4、5年的话,积攒起来也是比较可观的。这笔钱也成为我成家办事的基本费用。

  如今,我已经换了单位,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收入水平相对过去单位来说要好一些,能够算赚点钱了,但距离发财还远得很。说实话,我现在和大部分上海本地人士一样,因为有着福利分房的待遇和买房结婚的机遇,随着本地

房地产市场的火热,用房产价值来计算财富水平的话,几百、上千万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所以,仔细回顾自己这20年来赚钱的经历,发财是谈不上的,但钱是赚了一些,不过,基本与上班无关。其实,很多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定律都是相同的———工作是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而不是来发财的。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