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巴黎:流动的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9:52 《钱经》杂志

  巴黎拉丁区的大奥斯汀街51号是一家餐厅,名叫拉贝罗斯(Laperouse),这家古老的餐厅因为两位艺术巨匠而名闻天下,成为巴黎美食的标志——一位是《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一位是抽象派绘画的奠基人毕加索。

  普鲁斯特的故居在马尔塞尔布街,距此一路之隔,1913年,他就是在这家餐厅写出《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斯万家那边”,著名的“小玛德莱娜点心”,就是这家餐厅的招牌。毕加索于1936年将画室搬到这条街的7号,与只吃得起“小玛德莱娜点心”的普鲁斯特不同,那个时候的毕加索已经很有钱了,拉贝罗斯餐厅成为他的“御膳房”,代表20世纪初期巴黎美食最高水准的“三皇鹅肝”、苏比斯小羊排、白松露煎蛋卷、米酒蒸鳟鱼,还有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玛尔(Dora Maar)记下的“酥蒸鹅肝”——三角形的酥皮包,切开后里面是肥嫩的鹅肝,袅袅娜娜冒着香气,别小看这道传承巴黎美食精华的菜点,选料、做工、火候、烘焙各个环节都把握到家,才不至于蒸成“糖三角”。

  作为全球美食之都,巴黎的餐饮自然名目繁杂,各种各样的餐厅比比皆是。在经历过路易十四、文艺复兴、20世纪初这三大繁荣时期之后,巴黎的美食达到历史顶峰,巴黎大厨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源源不绝的输往欧美各大顶级餐厅,每期的《美其林餐饮指南》上,什么都可以不登,唯独离不开巴黎菜谱。事实上,巴黎最早的食谱是《巴黎家政大全》,写于1392年,作者是一位60多岁、做过餐厅老板的人,他娶了一位20多岁的娇妻,把自己掌厨的拿手名菜一一传授给妻子。法国知名文化史专家让—罗伯尔•皮特(Jean-Robert Pitte)在《法兰西美食》中说:“一座城市的餐饮基础竟然由一位平民而不是美食专家奠定,足见巴黎的美食内涵有多么深远、多么扎实!”

  确实如此,在巴黎任何一家餐厅吃饭,都能感觉到皮特说的这种“美食内涵”,暂时把美食的美味放在一边,巴黎的餐厅不仅可以让人吃饱、不仅让人吃好,最关键的是让人吃得非常开心,这是在其他城市感受不到的——每一道菜都那么优雅、考究,就像一把泛着光亮的小提琴摆在面前,只想听它的声音,不敢触碰它的琴弦。当然,和名品小提琴一样,巴黎餐饮贵的惊人,一顿正餐,也就是可以慢悠悠吃上两三个小时的晚餐,至少需要100美元,稍微正规一点的星级餐厅,需要400美元以上,还不包括15%—20%的小费。

  体现城市财富厚度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从来没有哪一种像餐饮这样直接——城市财富的不断增加,在拉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自然要求出现与之相匹配的餐饮。城市的发展养成人们对传统饮食的挑剔,只要限定在自己财富许可的范畴内,“食不厌精”根本不算奢侈,最多只是一种提高生活档次的欲望。在“民以食为天”的人类餐饮历史中,巴黎只不过过早认清了这一点,它把美食发展成城市的财富符号,从狭义上看,巴黎大餐代表着巴黎城有闲、有钱阶层的生活方式,从广义看,巴黎美食是让人享受餐饮而不是饕餮而过——所谓享受,就是在餐桌上展示财富底蕴带来的从容和优雅。1921年至1926年,海明威在巴黎住了五年,那正是巴黎美食规模盛大的时期,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假如年轻时候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一生中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