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小康社会:收入多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 07:11 上海金融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其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5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百姓通过各种方式累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其中财产性收入比重稳步增加。专家认为,今后,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记者 张文绩

  基数尚小,潜力巨大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不断鼓起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经初步核算,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去年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4%,增速均比上年加快。

  在上海,居民收入更是增速明显,在全国范围内位居领先水平。据上海统计网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213元,增长10.4%。

  事实上,近几年,人们已经从股市、楼市的增值效应中,领略了财产性收入的魅力,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已进入“理财时代”。财产性收入虽然在目前我国国民收入中比重尚小,但它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增速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陈小龙说,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

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财产性收入占比较小,大约在2%左右。

  从测算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陈小龙说,“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

  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

  可见,中国百姓的理财意识正逐步增强。在今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定将稳步提升。

  炒股买基,攒桶“金”

  要问这两年什么最热门,答案无疑是“

股票”。股票赚钱快,让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大家“奔走相告”。一时间,股民队伍迅速壮大。每天大量新股民的涌入,让股指不断冲击新高。在一波波的大行情中,许多人依靠投资股市将自己原先的财富迅速翻倍,成为自己可支配收入中的一大来源。

  在某银行工作的小雷就是炒股大军中的一员。去年夏天,眼见中国股市不断攀上新高,他也去证券公司开了户,从银行中拿出10万元存款开始了自己的股票投资之旅。由于单位不允许上班时间炒股,小雷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业余时间对市场的分析研究,确定了一套投资方案———以蓝筹股投资为核心,中短线操作结合,抓住热点板块龙头股。同时,他请老股民———现已退休在家的父亲替自己管理账户。这样的投资方案与操作安排相结合,使小雷的投资游刃有余。

  回忆最初的投资动机,小雷表示:“看着身边一些人都开始从股市中获得收益,也萌生了将钱拿出来投资的想法。作为投资者,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在结束的时候手里的钱要比开始的时候多,并且超过银行利息就可以了。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我比较重视价值投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主要配置一些大盘蓝筹股,比如招行、苏宁等一些可以代表中国经济高增长企业的股票。”在一年多的操作中,小雷尽力网罗市场信息,绝不偏听偏信,依靠自己的判断,对股票进行甄别筛选。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