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储蓄和债券仍是理财主要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 18:03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1、理财VS方式:主要理财方式仍是储蓄和债券

  [调查数据]

  目前理财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包括存款、债券、基金、股票、银行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以及不动产投资等。调查显示,目前四川居民的主要理财方式是储蓄存款及购买债券,其次是购买基金与股票,购买保险产品与不动产投资也占据了一定份额,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仍处于市场普及期,只有20%的居民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自己的主要理财选择之一,信托产品更是因为其过高的门槛与私募的特点而仅占3%左右。

  [专家解读]

  存款和债券是传统的个人资产保值增值方式,具有收益稳定、风险低、流动性好的特性。但作为理财方式而言,收益率过低是其缺陷。基金是近几年来理财市场的新贵,具有投资稳健、风险较小等特性。特别是2005年年底以来,伴随着A股市场如火如荼的行情,新老基金都不断刷新着基金净值的增长记录,基金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

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对象,具有投资与投机的双重价值,特点是可能收益高、风险大,其财富效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参与。但是,股票的缺点也很明显,尤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国内A股市场,周期性使得股票的财富效应缺少持续性,而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高风险也会经常让人望而却步。保险产品是一种古老的理财方式,相对于其它投资理财产品而言,其财富效用时常会被其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作用所掩盖。不动产投资通常被认为收益较稳定、风险较小。其缺点是一次性投入过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无法参与。在目前投机氛围浓重的国内不动产市场,地价、
房价
快速上涨,不动产投资安全性受到质疑。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都属于新型的理财产品,它们具备了基金的专家理财特性,以及存款和债券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特性,并且初始投入金额较小。随着品种的不断增加与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大,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逐步成为适合各类投资者的理财方式。但目前其影响力及认知度较其它理财方式尚显薄弱。

  2、理财VS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高端客户市场不足

  现象:大部分投资者的意愿投资金额在5—10万元[调查数据]在调查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与能力时,调查显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随着投资者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大,投资者自身的收入水平与其投资能力较为吻合。同时也应注意到,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投资金额集中在5-50万元之间,大部分投资者的意愿投资金额在5-10万元。

  [专家解读]

  这表明银行理财产品的高端客户市场尚待开发。(调查结果并不排除高端客户样本不足的可能性。)

  3、保本VS非保本: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最受青睐

  [调查数据]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分为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调查显示,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最受投资者青睐,占比达到74%,其原因在于该类型产品兼顾安全性与收益性,既保证了理财本金,又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较高收益的机会。对固定收益产品,有61%的投资者表示欢迎,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只有不到15%的投资者表示了投资需求。

  [专家解读]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投资者更愿意投资有稳定本金保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固定收益产品,对于非保本性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尚缺乏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对于风险的考虑和规避在投资者的理财活动中仍属首要地位。

  4、长期VS短期:投资者倾向投资短期产品

  [调查数据]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一半以上的投资者选择1年以下的短期。

  [专家解读]

  估计这一结果与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市场利率不断提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投资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调配个人金融资产配置。另外,长期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缺陷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因素之一。

  5、基金VS银行理财产品:四成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

  [调查数据]

  在调查中,银行理财产品最为投资者所诟病的依次是:收益低、设计太复杂、起始金额过高、售后服务不好、期限不够合理、安全性差。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的投资者超过四成。

  [专家解读]

  这一结果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不无关系。一些商业银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提出的预期收益较高,但最终到期后实现的收益却很低,不少产品收益率甚至低于存款利率。而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设计太复杂”的抱怨,与理财服务人员无法清晰解释理财产品有关。设计日趋复杂是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能力与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的象征,如果一线理财客户经理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无法跟上,那么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这个优势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拓展的因素,“短板效应”不容忽视。

  6、收益VS风险部分投资者不能正确认识风险

  [调查数据]

  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升高,以及其它理财途径收益的不断攀升,银行理财产品也在不断提高预期收益率,希望以此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和兴趣。我们调查了投资者对银行公布的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的看法。统计数据显示,接近4成的投资者能理性看待预期最高收益,这说明四川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正在趋于成熟;但同时也有2成的投资者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伴随的高风险;另外我们发现有3成的投资者认为“预期最高收益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小”。

  [专家解读]

  我们相信这是因为之前的一部分理财产品“预期”与“实现”之间的差距所致。根据我们数据库的资料,不少浮动收益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实现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距甚远,甚至有些产品因为各种不利的市场变化而被迫提前终止,这样的结果是客户收益很低,甚至有的产品到期收益低于同期银行储蓄利息。友情提醒:建议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详细咨询产品的收益获得方式,要对宣传的“高收益”有清醒的认识,明白高收益等于高风险,要选择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的产品。

  7、宣传VS实际: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夸大

  调查数据:在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65%的人士认为国有五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最终实现的收益水平让人失望,而认为中资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存在此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6%与9%。

  [专家解读]

  由于其它理财途径的收益持续高涨,一些银行为了竞争的需要,在宣传中过分夸大产品预期收益,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比如,将以往宣传中收益部分所使用的“预期最高”与“预期最低”简化为“预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产品浮动收益的本质,使投资者容易迷惑于较高的“预期收益”。而实际产品兑付的收益可能远远低于此预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使银行理财产品领域的竞争流行起“浮夸风”。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信任度正在下降,银行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来解决产品宣传问题,否则预期高收益与实际兑付收益之间的悬差只会影响银行后续业务的健康发展。

  8、银行竞争力:建行、工行最受欢迎

  [调查数据]

  在接受调查的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士中,最受他们欢迎的中资银行是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占比均在25%-30%;而对于外资银行,因为其较高的理财门槛,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其理财业务,所以基本上都选择“不好说”。

  [专家解读]

  中资银行中在理财领域并没有较为强势的机构,这也许跟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有关。

  9、银行理财产品前景广阔:有50.35%的人士准备购买

  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占比32.48%的曾经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人群中,有69.39%的人士在近期准备继续购买;之前没有购买过的人群中,有50.35%的人士准备购买。也就是有56.54%的被调查人士准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专家解读]

  这个数据显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还是在逐渐被投资者接受,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

  10、

信用卡消费:主要群体仍是年轻人

  4成的人表示即使自己拥有信用卡,也不会选择透支消费,原因是,单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士大部分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个人积蓄较少,运用信用卡这种理财手段正好可以周转生活开销的资金。[调查数据]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透支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经常透支的人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主要是由于这部分人对信用卡的了解与接受程度较高一些。其中单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被调查者经常透支的比例几乎是其他家庭结构人士的2倍。

  [专家解读]

  我国居民之所以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储蓄,主要是受到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我国信用卡业务开展至今,虽然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普及。在我国,透支消费这种消费观念还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因为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被奉为持家的典范,而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处于高储蓄状态的原因。单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被调查者经常透支,是因为单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的年龄多为35岁以下,这部分人士对信用卡这种新鲜事物较为青睐,而且愈来愈多的时尚个性的信用卡也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单身一族和二人世界的人士大部分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个人积蓄较少,运用信用卡这种理财手段正好可以周转生活开销的资金,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其他家庭结构的人多数是偶尔透支或从不透支,这也许跟他们稳定的家庭和事业以及较多的积蓄有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