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高端理财 本土银行产品吸引力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0:51 证券日报

  □ 晓莉

  根据招商银行与零点研究集团联合发布的一项中国都市高端群体理财指数的连续性监测研究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高端群体的理财行为趋向虽然总体上逐步活跃,但中间却出现过一个较大的波动,这是中国高端群体理财行为受整体投资理财市场形势的高度影响所致。

  结合数据与实际投资市场情况,2004年中国的投资理财市场曾经一度活跃,相对应的2004年的高端群体理财指数就有了较大的增长。进入2005年,受国家谨慎的投资政策以及对

房地产、股市等投资融资领域调控的影响,个人投资理财市场也陷入低迷,因此反应在数据上,2005年的理财指数得分明显回跌;而2006年火热的
股票
、基金行情带动了整个投资理财市场的活跃,对应2006年理财指数则明显反弹,上升至四年来的最高位。

  在影响高收入群体理财行为的各项因素中,2006年增长最明显的是理财工具的价值认同,其中价值认同上升最大的理财工具是股票与基金,分别增长了43.0%与36.1%,远远超过其他理财工具的变动程度,同时也在2006年一跃进入高端群体最有价值认同感的理财工具之列。

  对于高端理财而言,这个市场的真正的启动,至少需要三方面因素来共同促成:一是有一个足够规模的高端人群存在;二是高端人群有一定的专业投资理财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投资理财理念;三是需要市场上有充足的理财产品供应。

  对于第一个因素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第二个因素,在个体的投资理财行为中,作为行动判断依据的投资理财能力与理念主要是个体对自身情况的主观认知。根据招商银行金葵花指数2003-2006年的构成情况看,高端群体近年来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评价整体上是不断提升的,特别是在整体投资市场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他们对自身专业投资理财能力与理念的认知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2006年对专业投资理财能力的评价提升了8.51%。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端群体的理财自信心处于快速提高的阶段。

  至于银行高端理财服务产品的供应,目前的情况尚不理想。从高端人群的评价上看,对于“投资及服务选择机会”的评价得分,2006年仅比2003年增加了10%左右,相对于其他因素的增长情况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从实际的供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各家银行不断推出高端理财产品,但投资标的物范围狭窄、机构层次单一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相关研究表明,作为近年来本土银行所设计的理财产品中有70%-80%都存在同质化的情况,理财产品没有扎实的高端群体细分研究基础,产品缺乏针对性的缺点仍然普遍存在。另外,本土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对于高端群体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根据《2006年招商银行金葵花指数报告》的研究结果,目前高端群体对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外汇(不包括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等理财工具的投资回报率期望在7%-10%之间,本土银行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而外资银行高端理财产品的收益一般为6%-7%,有的甚至是10%以上,在这个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

  综合上述三个启动高端市场因素的实际情况看,目前高端群体高涨的理财热情仅仅只是这个市场真正启动、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催化剂,如何来积极培育这个市场,通过不同的渠道教育、提升高端群体的投资理财能力与理念意识,在这一轮投资市场活跃的背景条件下引导高端理财市场走上正轨,是摆在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面前的共同问题,双方对这个市场均是虎视眈眈,寸土必争,而且各有所长。对于本土银行而言,是仅仅守住目前的领地,看着外资银行凭借在国外多年的产品设计、营销经验在高端领域绝尘而去的背影,还是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客户研究经验积极开发崭新对路的高端理财产品,从而能够与外资银行并驾齐驱或将其抛在身后?这需要本土银行快速行动,毕竟市场机会转瞬即逝,而时间对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