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三个火枪手:16年股事摆不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 03:5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胡希 胡凌 韩杰 李豫龙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成都本土营业部的总数量为87家,成都地区交易总量(A、B股)为4964.35亿元,成都地区的投资者总户数为1129188户。按照今年以来全国开户的迅猛势头看,目前成都地区的投资者总户数可能已经超过200万户,“炒股第四城”的称号当之无愧。今天繁荣的股市我们已经窥视一斑,而16年来成都证券市场的风云,谁又熟悉呢?“三个火枪手”是这段历史变迁的见证人,他们用眼、用心感悟了这段变迁。知史者可以预见或掌握未来,现在请读者跟随我们回到1992年,来看看成都证券市场这16年来的变迁。 火枪手之一:“冲哥” 16载轮回 《证券之夜》说“长片” 人物素描:吕冲,成都33频道著名财经主持人,其主持的《证券之夜》家喻户晓。他见证了16年股市牛熊更替,成都证券市场的风云变化,物是人非。 心得:股市轮回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证券行业圈内人士都亲切地叫吕冲为“冲哥”。昨日,冲哥向记者侃侃谈起亲身经历过的成都证券行业酸甜苦辣。 股民 股市回生 股民提着钱袋去开户 1988年,成都诞生了首家证券公司四川证券(现为华西证券)。1992年至1996年11月前,成都市证券公司寥寥无几,A股股票交投冷清,1994年沪指曾一度暴跌最低至326点,“第一批吃螃蟹”的股民大部分离开股市。直到1996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针对股市发表社论,政府连续出台“救市”政策,中国股市才起死回生,第二代股民受到政策感召蜂拥进入股市,令当时少得可怜的证券营业部“门庭若市”,四川证券所属每个营业部门前排起通宵的“长龙”。当时个人投资者的开户初始资金起价是每户5万元,而且是现金交易,等待开户的成都股民均拎着不同重量的钱袋子。为维护安全,甚至成都武警受命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站岗。 股事 展览馆前 守车老太的炒股生活 成都展览馆所处地是历史上皇城所在地,当年成都首批私募资金的操盘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1996年左右,先后有十几家证券营业部拥进展览馆“开张营业”,四川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证券公司均抢占此“高点”。一到交易时间,展览馆里所有能停自行车的地方呈现“车水马龙”的壮观场面。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当年在展览馆守车的一位老太,根据门前停车数量的变化,作为买卖股票的依据,收获丰厚。之后股市再度走熊,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老太守车了,但据说这位老太坐进某证券营业部的中户室继续她神奇的炒股生活。 从业人员 从自行车到轿车 感受成都证券市场16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印象最深的是投资改变了人生,改变了心态,在反复追逐名利过程中已经物是人非。1996年之前,成都证券从业人员中拥有私车的人非常少,比如有一位成都证券界的名人,第一次到台上来做节目的时候骑着自行车,不久之后他开上了奥拓车,没有多久换上了大宇。这一年起,成都证券公司从普通员工到老总的收入,不同程度的发生了“核变”,基本“鸟抢换炮”。1996年之前,一年能从市场中赚到一百万元的人被奉为“神明”,而现在拥有一百万资金的股民比比皆是,甚至在有些营业部被识为散户。最关键的是,股票投资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让他们的生活节奏和股市融为了一体。 火枪手之二:杨巍 贴身观察 成都散户一直很强悍 人物素描:杨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华西证券成都陕西街营业部副总经理,从事证券业14年。1992年在成都“红庙子”炒过股权证,1994年当过“红马甲”,2001年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心得:成都证券行业各方面的发展是飞跃式的,但成都散户群体理性较弱,力量比较强。 股事 合资开户 和朋友熬了两个通宵 1992年,杨巍与好友合资在原省图书馆旁边的四川省信托营业部开A股账户,当时他和朋友排了两个通宵的队才开上户。1992—1994年,成都所有证券营业部的股票交易均以手工报单,一个股民必须先花5元钱在营业部买一张证券委托买卖单,然后填上自己要买的股票名称、代码、价格、数量,交给工作人员手工报单。1994年,自助股票交割机首次出现在成都的证券营业部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都证券业 从业人员学历变化大 1993年12月,原来国泰证券筹建建设路营业部,杨巍成为第一批正式员工。当时公司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只占公司总人数的10%,其余90%的为职高生。1996年之后,成都证券从业人员随着收入和关注度的提高,其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了许多,许多名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投身到证券公司的怀抱中。到2006年底,成都各证券公司的员工大专学历以上的达到了60%—70%,博士也不乏其人。1994年证券公司“红马甲”的月薪是300元—500元,到1996年提升至3000元(不包括提成部分),前后比较涨了10倍。 股民 成都散户 群体力量不逊沿海 杨巍接触过众多的成都中小投资者,他在2001年股市“见顶”前留学美国,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2005年学成回国后,他在华西证券营业部担任一线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惊奇地发现,成都散户群体在以前“庄股时代”和现在“价值投资时代”,理论和理性方面依然比较弱,但在打听消息,好赌性方面依然热衷,没有本质的变化。此外成都群体追涨杀跌的力量和容量非常强悍,毫不逊色沿海发达地区。 火枪手之三:李天明 成都证券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物素描:李天明(化名),国金证券(原成都证券)城南某营业部的部门经理。2001年初,身为省内某著名财经大学硕士的他,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研究部门和证券公司之间,选择了到成都证券工作。 心得:成都证券业在寒冬后繁荣。 近日联系李天明几次,中途不断改时间,才采访到他,“实在抱歉,这段时间来开户的人太多了,开户都要排队,我好多年没见到这种情况了。周末我们都要上班,还要联系客户,忙得脱不开身。”李天明歉意地说。 刚一入行 股市从炎夏到寒冬 回忆起当年,李天明说,当时股市一片红火,自己也是兴致勃勃,准备一展拳脚。然而,没想到一进证券公司,自己就遭遇了股市从炎夏到寒冬的急剧变化。他当时在成都证券城西某营业部工作,最初营业厅里面人头攒动,热情高涨,有炒股的亲戚朋友多次打电话询问他有没有“内幕消息”。那个时代的证券公司,总体一个特点就是:营业部都在当街最扯眼处,而且租了不下三层楼。一层散户大厅,二层中户室,三层大户室和办公用。 2001年6月,股指下落,那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熊市的来临,认为只是个小调整。不到两个月,“绩优蓝筹股代表”银广夏吹的泡泡轰然破裂,东方电子、麦科特、蓝田股份等所谓的绩优股陆续被证监会立案稽查。一些中介机构疯狂造假,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股指一泻千里。李天明说,当时进出营业部的散户,基本上脸上都看不到啥子笑容,好些人是拿起报纸读,读完就破口大骂。而大户室,还有几个人“坚守岗位”,认为下跌是最好的买入机会。果然,到了10月底,股指迎来了一波反弹,许多股民又高兴起来。可这波行情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就戛然而止,沪指再步慢慢跌途。 跌至谷底 同行的同学基本走光了 李天明介绍说,2001年虽然后半年基本是在跌,但因为前面有基础,所以他们各种奖金、工资加在一起,收入还是有三四万元。但到2002年,就明显不行了,原先散户大厅密密麻麻的人群消失了,变得稀稀拉拉,证券公司的收入明显减少。证券公司开始裁员,没有被裁的选择转行,大部分去了基金公司。到了年底,有些证券公司年终奖都不发了。2003年,李天明的年收入继续下降,到了两万元左右,还没有进银行的本科生收入高。因为看不到股市的希望,2003年,李天明留在证券公司的同学基本上都走光了。 借壳浪潮 让券商收益水涨船高 2004年,一个接一个的券商倒下,成都不少券商都缩减了规模。熊市的阴影始终笼罩股市,散户大厅变得门口罗雀。为了节约开支,2005年春节一过,这家营业部就把一楼的门面退租了。虽然下半年股市开始上涨了,大家对行情的恢复都不看好,所以每天的成交量还是很少,这一年年底,加上奖金,李天明还是只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2006年就不一样了,涌金系来收购我们公司,我们改成了国金证券,又借壳上市,新股东实力强大,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又恢复到原来牛市的水平。”李天明高兴地说,而随着股市的火爆,他也从城西调到了城南,职位也从原来的部门副经理提升为经理。 “经过几年的寒冬,现在的股市,比以前牛市火爆多了。” 短评 “全民炒股”今又来 曹中铭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股市迎来了另一次“全民炒股”时代。 有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开户数为478.7万户,超过了2005、2006两年加起来的总和。这一势头在节后并没有减缓的迹象,截至5月14日,沪深A股开户数已连续五日超过30万户。一季度以来市场的增量资金中,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达到了2∶1。而目前散户的持股市值占比则达65%-70%。 一切均缘于市场的财富效应。2001年的历史高点被轻松跨越,3000点、4000点似乎仍然无法阻挡牛市的脚步。伴随着股指强劲上扬的,是许多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尽管并非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到牛市盛宴,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场外资金的热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年网络股行情引爆的牛市,同样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加盟,当时散户持股市值曾达到89%。但最终随着泡沫的破灭,导致其淘金之旅成为南柯一梦。不仅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不得不与股市诀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民炒股”其实就是一把标尺。在国外大投行警示A股市场风险中,散户持股比例过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当前股指处于高位,市场风险日益积累,保持一份清醒,锁定牛市的胜利果实,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亦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无论熊市还是牛市,市场均存在着机会,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把握。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