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大盘恐高卖股: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 06:51 《私人理财》杂志

  文/本刊记者 梁金莺

  已经不怕“狼来了”

  4月19日,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然而,对于新老股民来说,这天绝对是胆战心惊的一天。

  当天,沪综指以3610.02点跳空低开,此后就开始了一轮深过一轮的“跳水表演”,K线图上留下了一根巨量长阴线。当天全日最低探至3358.93点,最高3617.44点,全日振幅为7.16%,收报于3449.02点。

  当日沪综指由3600点高位一举跌至3449.02点,下跌163.38点,跌幅为4.52%。不过,这一跌幅仅是年内第三大单日跌幅,小于2月27日8.84%和1月31日4.92%的下跌幅度。

  同时,两市成交金额双双突破历史新高,沪市单边成交达到1895.3亿元,深市达到1067.7亿元,两市合计成交2963亿元。

  根据Wind资讯统计,当日两市A股流通市值为4.402万亿元,按照整体法计算的A股换手率达到7.88%。这也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换手率水平,超过了2月27日暴跌时7.44%的换手率水平。

  广州市市民郭东潮是一位新股民,正在

装修房子的他,这个月已经在股市上把电视机和冰箱赚回来了。没有经历过大跌的他,当天一直盯着盘面,目瞪口呆。而他持有的六只股票,仿如冲浪一样,一会上去,一会又下来。

  不过,如同连日上涨时一样,上午最低时114点的跌幅似乎没怎么影响他的心情。上午接近收盘时,上证综指已经回升,只跌了四五十点,“没关系,涨这么多了,该调整了,你看,这不都拉上来了么。”郭东潮自己安慰自己。

  1点40分,沪指下跌140多点,郭东潮心里开始不安。

  2点半以后,沪指急泻。2点40分,沪指跌到了3360点,下跌250余点,跌幅高达7%,空气中弥漫着与“2•27大跌”相同的气息。

  最后,沪指以3449点收市,下跌163点。事隔一个半月之后,市场再次出现暴跌走势。如若不是最后短短15分钟内股指急剧拉升了90余点,走出一个标准的“V”字形走势,这一天又将会是另一个“2.27”。

  郭东潮松下了一口气,并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样看来,明天股市应该会涨回去吧?”只是,连这么一句安慰也显得毫无底气。

  幸好,第二天即4月20日,沪指开盘3460.90点,此也为当天的最低点,之后大盘一路高走,最高3591.46点,收盘于3584.20点。涨135点,涨幅达到3.92%。4月23日,股市更是乘胜追击,攻克3700点。郭东潮又喜笑颜开了,手头的工作也处理得出奇顺利。

  每次大跌过后,总会出现各种用于解释下跌的理由,各类传言也不胫而走。4月19日当天正值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推迟公告,使市场人士对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措施产生了预期。数据如意料中的,一季度GDP增速较快,3月CPI达到3.3%。不过,可以想象,与前几次市场面对央行紧缩措施时一样,加息仍然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和流动性堆积两个支撑A股牛市的趋势性因素。

  不过,逢跌便乱的情形也证明当前市场投资者心态谨慎,市场内部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或许,有些人已经隐约地感觉到狼来了。然而,今年来的三次大跌又回升,已使大部分投资者渐渐失去了免疫力。当股民都习惯了这种大幅度的调整,当这种心态已成习惯时,狼来了的故事也就不远了。

  风险越来越大

  其实,每到整数关口,指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震荡。4月17日,当上证综指收盘站稳3600点整数关口时,股民普遍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盘中股指一度出现大幅跳水,曾一度跌至3510.50点,市场气氛紧张,后来市场呈现一波接一波的反弹,出现V形走势,股指最终报收于3611.87点。

  但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了这种暴涨暴跌,当V字形走势深入民心之后,危险就在慢慢地积累。4月19日的短期震荡,无处不在的疯狂,已经在向我们昭示着风险,如果我们不做风险防范的话,就只能以满仓迎接下一个“2.27”大跌。

  今年以来,与沪深股市指数涨得几乎一样快的是投资者的开户数。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4月18日,沪深股市新增开户数创出34.46万新高,其中新增A股账户数27.52万。截至4月18日,今年股市新增账户数已达1166.88万,这个数字已超过2006年全年股市新增517.94万账户的两倍。截至当日,我国股市账户总数已高达9020.89万。沪深股市账户总数一举突破9000万大关,这其中,个人账户数为8979.1万,机构账户数为41.79万。

  在开户数激增的同时,市场成交量也频频创出历史新高。4月24日,两市合计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78.5亿元,创造新的天量纪录。而股市成交量屡创新高,新开户投资者所带来的新资金功不可没。

  然而,每天20万、30万的新开户数,新股民入市的势头是能否会难以为继?以此速度,一个月开户数将达到600万户,一年便是7200万户。这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近4亿户居民的国家来说似乎并非天方夜谭,但已有9000万股民的基础,再翻番也并非易事。不妨大胆预测,开户数的临界点不久就会到来。

  另一方面,机构在减仓。据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所有披露一季报的股票方向基金季度末平均股票仓位为78.41%。剔除首次披露季报的基金后,可比基金平均股票仓位由去年四季度的80.11%降至78.57%。

  封闭式基金一季度减仓力度最大,股票仓位由去年四季度的77.53%下降至今年三月末的70.93%,降低了6.6个百分点。同时持股集中度和重仓股占净值比例也有所下降,债券投资比例却没有显著提升,显示出封闭式基金采取了防御性策略。

  可比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股票仓位也有明显下降,一季度末为83.32%,较去年四季度末的85.91%降低了2.59%。债券投资比例则有所提高,上升了2.68%。混合型开放式基金的股票仓位却略有上升,由去年四季度的75.1%上升到77.32%。

  面对今年以来市场剧烈震荡和投资者大幅赎回的特点,基金经理选择减仓实属迫不得已。机构投资者都在减仓,个人投资者是否应该效仿?相信踏入二季度,在3700点的高位上,所有人都在思考。尽管基金一季度采取降低股票仓位来应对市场的变化,但在排名压力的作用下,公募基金不可能选择离场以完全规避市场剧烈波动对基金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个人投资者是选择离场还是继续?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结局也很悲惨。在这个已经失去了比较基准的股市里,在这个每天刷新的行情都是历史性的股市里,谁会成为接上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的“幸运儿”?现在的点位是起点还是顶点?这,谁都不好预测。

  只是,有些人已经隐约地感觉到狼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无奈地减仓,观望,再谨慎地投资。

  无奈却理性地卖股票

  统计显示,从1月1日至4月18日,在沪深两市1443只股票中,竟然有864只个股股价实现翻番,有1296只个股上涨超过50%。也就是说,在今年短短四个月内,有六成个股上涨超过一倍,有近九成个股涨幅超过50%。股市的财富效应,紧紧地锁住了人们的眼光,而忽略了其他的赚钱机会。无可否认,当前的股市是最容易赚快钱的。

  但是,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偏高。按照BLOOMBERG的统计数据,4月19日大跌之后,上证综指的静态市盈率为37.62倍,而在下跌之前,沪指静态市盈率超过40倍。横向对比其他股市,A股市场无疑处于估值的高端水平。考虑经济增长, BLOOMBERG计算的上证综指2007年动态市盈率在32.38倍的水平。而目前国内7年期国债收益率约在3.42%的水平,对应于29.24倍市盈率。

  可见,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确实到了可接受估值的高端。而支持市场上涨的业绩动力正在减退,加之金融监管措施的不确定性,机构投资者卖出股票,离场观望,自然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尤其在3700点高位,散户资金构成了行情的重要推动力,呼之欲出的羊群效应也容易引来市场的天量暴跌。

  在4月19日的大跌中,两市可交易的1300多只A股中,仅184只报收红盘,而下跌个股则达到了1125只。在下跌个股中,848只个股跌幅超过5%,并有42只个股终盘封死10%跌停板。从跌幅榜来看,前一日已经走弱的机构重仓股继续走弱,如三一重工保利地产江西铜业金融街等都处在跌幅榜前列。中国人寿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中信证券等权重股也都出现了剧烈下跌。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前仍然处于牛市行情中。但在A股股市估值偏高的情况下,不少股票明显是贵了。因为,快速的上涨速度直接引发了目前A股市场较大的估值压力。

  既然卖股是无奈之举,那么,卖什么股票呢?

  据Wind资讯统计,自2007年1月1日至4月16日,申万微利股指数、高市盈率指数、亏损股指数的涨幅分别为126.82%、106.76%和105.55%,即多数绩差股股价今年都已经实现翻番。支持绩差股上涨的动力在于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借壳等题材。

  然而,即便制度变革的力量再伟大,A股市场中的“青蛙”也不可能全部变成“王子”,这意味着很多不具备实质题材的绩差股被资金炒作进了一个绝对的高估值区域。统计显示,以2007年业绩预测值计算,A股市场目前有近300只股票的市盈率在50倍以上;此外还有不少个股如无重大经营变化,2007年将继续亏损。

  从趋势上讲,A股市场的长期牛市并没有终结,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以及贸易顺差背景下的流动性堆积趋势,意味着牛市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没有改变。不过,偏高的市场估值和做多动力减退的矛盾,会把一段时间内的市场导入震荡休整的发展轨道。

  各类题材股经过一季度的剧烈上涨之后,也需要回归理性。有实质性举动的公司,市场需要根据确切方案对公司价值加以重估;而纯粹的概念性炒作,则会遭到市场的抛弃。

  因此,那些前期上涨过快的题材股确实已经到了非卖不可的地步了。而回归基本面,深度挖掘公司价值,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已经是理性投资者必须要做的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