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金融资产结构调整 理财大战一触即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3:18 第一财经日报

  何志成

  社会存量货币资产结构调整的潮流不仅仅限于居民,企业、国家都在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存款会越来越少,转向投资品市场的资金会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对中国金融的冲击是巨大的

  现代金融的重点已经转向理财,现代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也是理财。这样浅显的道理并非所有银行家都明白,起码是那些仍然热衷于靠存贷款抠利润的银行家不明白。

  货币资产结构调整迅速

  近日,瑞银集团北京分行行长金纪湘先生在介绍瑞银集团北京分行的业务时,提到其银行有三大业务,全部涉及

理财。这三大业务分别是: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而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基本不做。也许有读者说,外资银行是按外国的条件经营的,中国银行业目前想摆脱靠存贷款挣钱的“困境”为时尚早。

  这种观念需要转变了。现在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调整速度非常剧烈,传统的储蓄产品已渐渐“失去人心”,房子、基金、股票成为首选。这个转变是迅速的,一旦形成趋势,力量之大难以想象;更难以想象的是中国的企业(它们的转变非常隐秘),它们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将闲置资金存在银行。我在中国农业银行营业部工作,非常清楚“拉存款”工作的难度: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越是大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程度越高。而资金集中后干什么?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不再是放在存款账上,它们也在理财——寻找更高回报的流动性资产。

  据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企业财务公司机构数量为74家,总资产规模达到7162亿元,实收资本总额为397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3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这些财务公司实际已经变成了“投资银行”,其资产中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甚至股票(还有房地产)有几千亿元;而据可靠资料,去年股票市场火爆时,各类企业投入股票申购的资金高达上万亿元。也许从监管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企业客观存在大量短期闲置资金,不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财方式运用出去,那还叫什么现代企业?更何况,越来越多的企业年金属于长期积累,这些钱不投资、不理财,放着也是一种浪费。

  企业要理财,国家也要理财。现在各级政府手中集中了大量住房基金、养老基金。虽然眼下仍然限制它们的投向,但未来的选择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广阔。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专门的外汇投资公司,其实就是国家直接理财的一个例子。

  总之,社会存量货币资产结构调整的潮流不仅仅限于居民,企业、国家都在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存款会越来越少,转向投资品市场的资金会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对中国金融的冲击是巨大的。

  储蓄产品渐失人心

  对银行业来说,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再单独对存款指标进行考核将会成为笑谈,甚至成为束缚银行业发展的枷锁。

  我在过去一系列的文章中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货币自由化、创新劳动引领劳动力价值比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学的许多传统概念都变了,金融的观念也在变,甚至连我们经常“信以为真”的一些统计数据也严重扭曲了。这助催着我们经济观念的变化,也催生着现代金融的产生。

  对现代金融来说,最大的观念转变是对存款的认识。自从有银行以来,我们银行人就重视存款,“存款立行”的观点已经喊了几十年。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一直是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到现在,它的意义不大了。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说美国的储蓄率下降,是因为美国人不储蓄,甚至大量借债消费。可见,对存款的认识是多么难以转变。的确,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储蓄率就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出现了负1%的储蓄率,成为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储蓄率。到2005年,美国更是出现了1933年以来首次全年的负储蓄率,为负0.4%,2006年仍然如此。但是,美国人真的是不储蓄吗?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底,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10.28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4%。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有5490万个美国家庭,即全美48%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在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共同基金的占比只有47%,更大比例的金融资产在房子、股票、外币等资产上,其中美国人持有的海外金融资产高达9万亿美元。如果将这些流动性资产全部算作储蓄——事实上它们过去都是从传统的储蓄账户中跑出来的——美国人的储蓄率远远大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没有这样规模的“储蓄”,美国不可能是世界强国,而这么多的金融资产如果仅仅停留在银行的储蓄账上,美国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以理财为重点

  转变金融产品营销

  虽然美国的“负储蓄率”未必就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储蓄率越来越低,投资率越来越高,却一定是全球每个国家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天,同样也是中国金融的明天。

  在明天要来时我们怎么办?紧跟现代金融步伐,实现以理财为重点的金融营销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行越来越多的基金,更重要的是观念更新。我们的银行(包括金融机构)不仅要学会设计

理财产品,推销理财产品,而且要善于帮助居民、企业学习怎样理财——为他们设计
理财方案
,将“圈钱”变成与投资者一起赚钱。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银行业必须重视对市场,特别是虚拟金融市场的研究。要研究市场、懂得市场、驾驭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业学习和研究理财比企业和居民更迫切。只有学会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财,才能树立起独特的理财品牌——没有品牌,谈何营销。

  可以预言,中国金融业的理财大战即将展开,而胜负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就是人才,他们是掌控中国金融未来的重要资产。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