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上海老人感觉比较幸福 对收入和健康最为满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10:29 中国新闻网

  昨日是重阳节,从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获悉,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小康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课题组的报告首次为上海老人的幸福指数进行“打分”。结果显示,上海老年人普遍感觉晚年生活比较幸福。不过,“子女照顾不周”却成了这些爷爷奶奶的最大心病。

  328分,这是按照严格测试得出的2005年上海老年人幸福指数。按照标准,0至100分为感觉“不幸福”、101至200分为感觉“不太幸福”、201至300分为感觉“一般”、301至400分为感觉“比较幸福”、401至500分则感觉“幸福”。就此而言,上海老人目前离“幸福”的最低门槛还有73分。

  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钟汝介绍,他们选取了老年人最直观的8个方面进行了测算,其中“健康”和“收入”两者所占比例最高,各占20%;配偶相处、子女照顾、居住环境、娱乐活动、人格尊严和整体感受等各占10%。从“不满意”到“满意”分为5个分值,老人们可以自由打分。除了物质生活外,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等囊括其中。为此,他们特意选择了2000多个家庭,固定进行跟踪。

  在老人心中,2005年测评结果相比2003年,“收入”的满意度感觉最为明显,增幅达到了6.2分。但拉了总分后腿的是“子女照顾”,降幅达到了2.2分。

  “有钱未必快乐,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得相当明显。”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指出,这体现了单纯的物质增长和幸福获取并不能成正比。“就拿子女照顾而言,分数下降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照料的不周,这与精神慰藉欠缺等息息相关。”

  “应不应该对老人进行幸福测量?”孙鹏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老人生活得很幸福,“但口说无凭,应该构建起相关的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孙鹏镖认为,经济保障、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均衡发展,才能有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从目前的测算结果来看,非经济因素还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对老人的关心、尊重及保障其自身权利都还需加以努力。”

  张钟汝说,虽然首次测算还并不完善,但这至少为政府“拾遗补缺”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从中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据悉,“老年幸福指数”今后还将继续延续。(罗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