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财产后面永远少个0 让每一个铜板发挥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12:14 经济观察报

  李慕/文

  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男人的财产后面永远少一个“0”。

  在中国,个人财富广泛而急剧的增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之后,人们开始根据个人财富的多少而不再是家庭成分的出身来划分不同的阶层,比如万元户,比如百万富翁,比如福布斯榜单人物。类似的划分可以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激励自己去创造或者转移更大的财富。一部分人真正富裕起来,他们有了足够的闲钱,可以买进口车,置几套房子,玩游艇,或者成为奢侈品追逐者。有人消费,有人浪费,这是多元化社会的必然呈现。

  我们从小被教育米粒掉在桌子上要捡起来,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当我们随时都可以把超市里丰富的物资往家里倒腾时,一粒米还有那么重要吗?

  理性消费还是不合理浪费,开始成为很多人可以拥有的选择。我们无需再因为物质资源的匮乏而节衣缩食,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幸运。但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热衷于开

小排量车,知道哪家银行的信用卡年费最少、优惠最多,他们更关注生活本身,以实现货币价值最大化为荣。

  这应该和我们致力于建设的节约型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经济学家梁小民说,计划经济时代,尽管当时人民在消费上处于极低水平,勤俭节约蔚然成风,但由于资源配置效率低,在本质上是一种有计划地浪费的经济。现在的老百姓也不必为节约微不足道的电费而把空调调高,建立节约型经济和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同一回事,只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才能为实现节约型经济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这应该和个人的生活主张有关。

  有人把个人财富的生命周期总结为四个阶段,即创造、保值、升值和转移。财富的创造阶段也许充满着激情与冒险,但后三个阶段则讲求理性,它们决定了财富是否可以很好地得到保持,以及什么时候后面可以再添上一个“0”。

  中国传统的儒家对于个人的消费有这么一个划分,即把“礼”作为区分奢、俭的标准。意思是每个等级有每个等级的消费标准,超过这个消费标准,也就是礼制标准的消费即为

奢侈品。当然到了现在,奢侈品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补充,国际上对奢侈品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有人调查过,说中国目前已有占总人口13%的“奢侈消费群体”。

  当然,我们倡导的理性消费是在不损害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在这个前提下,关于什么样的消费叫浪费,什么样的消费是理性消费,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曾指出,判断消费是否属于浪费,“关键问题是在于它是否直接有助于整个人类生活的提高,是否在非个人性质的意义下,有助于生活过程的推进。”

  前者似乎过于空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楚多花在买车上的数万元是不是有助于整个人类生活的提高,但有一点可以把握的是,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否因此得到了提高。如果没有,那么绝大部分的消费行为都是浪费。举个例子,当本来一百块钱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你花了一百五十块钱,却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这就叫浪费。

  由于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种种机遇,很多人从财富上来看已经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但在生活品质和精神上却不曾达到过,由此,他们通过消费商品(或服务)来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以达到与他人的歧视性对比的目的,保护或者提高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凡勃伦提出的“炫耀性消费”。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倡导理性、适度消费,他们并非为生活所迫,而是出于个人选择,他们不需要通过消费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理性的生活态度。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发了财就把十个手指戴满金戒指的年代,人们对于物质的消费开始变成个人情绪的一种选择,能省则省,让每一个铜板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这样每个人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