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大都市应容纳小商小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10:12 《理财周刊》

  访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

  文本刊记者江南

  小商小贩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究竟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在高昂的地价和管理成本之下小商小贩究竟有没有生存的空间?记者采访了著名学者、上海市流通经济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汪亮。

  商业传统的一部分

  《理财周刊》:在近代中国,上海的商业文化一直是独树一帜非常繁荣的,其中有没有小商小贩的功劳?

  汪亮: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保持着一个多格局的商业形态,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历史的一个缩影。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上海有洋行,主要从事贸易代理业,也有零售服务业,著名的像“四大公司”,还有许多餐饮娱乐场所,如舞厅、西餐馆等。同时,走街串巷的街头叫卖者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广泛看见的叫卖“赤豆莲心粥”、“磨剪刀”等就是代表性的场景,可以说,旧上海离开小商小贩就失去了许多韵味。

  《理财周刊》:但是后来它们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为什么?

  汪亮:第一次淡出是从我们国家开始搞计划经济,把小商小贩划入了“小业主”行列,很快就取缔了。改革开放后,小商小贩又中兴过一段时间,主要是八十年代的“个体户”形式,跑单帮、摆地摊,红火过一阵子,现在很多赫赫有名的富豪以前都从事过小商小贩。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了,小商小贩频频与“污染市容”、“扰民”等不良现象划等号,而在“GDP挂帅”和“形象工程”的思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反对小商小贩的存在。

  解决就业好手段

  《理财周刊》:在大都市里,小商小贩究竟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什么舆论频频为他们的生存鼓吹?

  汪亮: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意义支撑小商小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存在下去。

  首先是文化传统和商业文明的需要,多业态的共存本来就是我们的民族商业文化的精萃之一,走到马路上只有大卖场和“梅恒泰”那样的商业网点,这样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这么多年冲他们都却反而越冲越多了?因为咱们老百姓也有这个需要呀,没人光顾,他们自己就消亡了。

  其次,小商小贩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失业民众,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没有要一分钱政府的救助自己靠创业生存,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也想直接开饭店、杂货铺,但是没有那个能力,也不可能获得贷款。有人说美国也有就业问题,但小商小贩没我们这里多,可是美国有美国的特点,它也有一定数量的路边摊存在,同时那里的失业人群大量的依靠“直销”生存,中国的直销数量很少,自然有其他方面的补充。

  最后,也不要小看小商小贩的成长性。著名的“小绍兴”就是挑扁担卖馄饨出身,“张小泉”就是“磨剪刀”出身,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就是靠摊贩积累起来名气和人气,最终整个城市都在受益。

  不要“赚小商小贩的钱”

  《理财周刊》:可是客观上小商小贩扰民现象也比较严重,还有假冒伪劣、卫生问题等,怎么平衡?

  汪亮: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集中化、室内化、“引摊入室”,对颁证的摊贩监督卫生等问题,对无证的坚决取缔。

  《理财周刊》: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可是像上海这样的地价水平,弄个室内市场,摊到每个摊贩头上的费用可能很高,小商小贩负担不起,恐怕执行不了吧?

  汪亮: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只要政府转变了观念。对上海这样很现代很国际化的城市来说,政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解决就业肯定是其中之一,相比之下,牺牲局部的经济利益是完全值得的。建立室内市场的关键是不要想着从这件事上面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要扶持为主,税费能减就减。

  关键是要算清这样一笔账,我们政府花在对下岗工人的补助上有多少钱?花在类似“4050”工程上有多少钱?匀点出来鼓励底层老百姓自己创业该多好?

  查阅更多精彩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