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上海第一村 12年间已培育出500多位千万富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1:14 中国经济周刊

  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已经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05年,该村实现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可支配收入达3.3亿元。

  这个村的3757个村民,人均年分配收入3.5万元,在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之外,还实现了人人有股份,从村民变成股民

  戴着“中国十大名村”、“华东最大市场村”等众多桂冠,在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的驾御下,九星村12年间已培育出500多位千万富翁,演绎着新农村运动中上海版的“村强民富”的时代样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 ★张倩/上海报道

  富民运动

  仓廪实而知礼节,新农村的基础是民富,最高追求是村民获得精神上高尚完善。

  “三有”新农村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本市亿元村有428个,比上年增加了72个,增长20.2%;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18.9%上升到22.8%。其中,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和马桥镇旗忠村排在全市前两位,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亿元和1.7亿元。

  除了富裕之外,“九星模式”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九星所代表的村民股权改制,在上海市郊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上海市农委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价九星。

  九星村位于上海西南市郊结合部,隶属闵行区七宝镇,其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紧靠外环线西一大道,相连顾戴路、漕宝路两个匝道出入口。

  8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第三次到九星“村部”—上海九星实业有限公司采访,总算没有扑空。但扣开门后随即被告知 “吴总正在接待外省来的客人”,要求记者稍等片刻。

  吴总就是正在“热销中”的“上海第一村”九星村掌门人吴恩福。

  在摆设古典的超大办公室里,墙壁上白色留言板显示,吴恩福一个星期之后的工作已经排满。“刚从深圳讲课回来,下午还要到区里开会,吴总实在忙不过来。”负责办公室的张小姐向记者解释。

  干练、神态自信,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会完两拨客人的吴恩福,接待了记者的采访。

  他的名片上,印着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头衔。

  “我对新农村的理解是‘三有’”,吴恩福开门见山,“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有股份。”

  “有了股份,农民才有长期的实惠。实际上,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于我们的企业内,再加上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以及失业保险金的保障,九星的村民可说是‘三保险’。”他笑着告诉记者。

  “农民失去土地,常常意味着失去以后生活的依靠。失去土地的农民若获得政府安置,其后半生依附于所在单位效益。

  “我看到许多农民扬眉吐气当征地工,又灰溜溜当下岗工,生活同样无着无落;如果政府不安置,那是真正的‘失地即失业’!”吴恩福说。

  实际上,九星村已经没人种地了。

  记者了解,2005年底,九星完成了对其20%资产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原牛头浜管理区股改完成后成立了九星物流公司,全体村民3757人,变成股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人。

  “村民成为真正意义上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同时新成立的九星物流公司也是个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的现代股份制公司,是民营经济,也是集体经济。”吴恩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改制是解决农村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现在的体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快改革。农村集体资本‘人人有份,又人人没份’。”

  “这种无制度规范的集体经济对村领导是很大的考验,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良心做事情。” 吴恩福取下宽边金丝眼镜,“九星村的改制难度很大,因为村大、人多,关系错综复杂,资产总量大,利益关注焦点多。”

  年末全部股改到位

  “难度大,也得改,这体现了一种权威。”8月8日,九星一村民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了解,九星此次股改采用“现进现出”的方法,对资产按现行价格评估,再由大家出钱认购,得来的钱再分给老百姓。改制的资产中并不包括公益性资产,而仅限定在经营性资产的范围。公益性资产约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40%的份额,如路、桥梁、卫生室、幼儿园等,这部分资产用于保障村民福利,一部分用以服务经济发展。

  “这样可以让大家记牢手中的股份是自己出钱买来的,在思想上更珍惜;有了这次成功的改制试点之后,剩下的80%资产在今年年末也可以完成。”吴恩福向记者透露。

  农龄核算与集体资产评估量化是整个改制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据悉,九星村制定农龄统计细则,对每个村民的农龄张榜公布,并成立四个农龄核准小组,通过接待反映、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各种方法提高统计准确率,直至每个村民确认。

  而实施资产量化到个人时,把握“户口在村,劳动在册”原则,按照村民的贡献率评估其应得份额。

  “从九星看,村民与村之间的四种关系:既有居住关系,又有劳动关系;虽有居住关系,但无劳动关系;虽无居住关系,但有劳动关系;既无居住关系也无劳动关系。这种居住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变化,既有普遍性也有九星的特殊性。”吴恩福十分习惯要点式总结。

  “不管村民与九星是哪种关系,都有股份分给他们,因为毕竟他们都为集体资产的积累作过贡献;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整个村子的稳定以及股份改革的顺利进行。”他补充。

  7月2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向媒体表示:“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把握好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这一规律,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要努力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技术创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海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率先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基础设施建设

  与村民福利齐发展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信息表明,2005年九星村实现可支配收入3.3亿元,劳均收入3.5万元。村富带来的结果是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裕,各种各样的补贴与收入帮助村民实实在在提高了生活质量。

  吴恩福介绍说,今年村里为已经迁居城镇的643个农户每人发放物业补贴1200元,比去年提高25%。

  物业补贴只是村民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全村先后投资修建23条总长20多公里的道路,建造8座桥梁,50多座标准化公厕;全村7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448元;村民子女上大学、读硕士,每人每年分别补贴5000元与8000元;去年实行集体资产切块改制,平均每个村民量化兑现1.8万元……

  “去年光是旅游费,每人就发了8000元”,吴恩福红光满面,“其它过年过节发的慰劳费和物资,就更不用提了。”

  九星村有三座“善事堂”,村里人在这里办喜事是免费的。

  “今年,还要增加三个部分的福利”吴恩福表示,今年将为830位老人涨退休养老金,从448元涨至548;另外如果村民不使用村里提供的场所举办婚丧喜事仪式,将可以得到2000元补贴;“我们也着手为市场内招收的临时工缴纳三金,为所有劳动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规划局获悉,九星村的市场将变成上海市区最具现代程度的物流中心。

  “这将意味着,九星村民将拥有衣食富足,精神充实,生活完整的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吴恩福高兴地对记者说,“村与民有四种关系:村穷民富、村强民富、村穷民穷、村强民穷。那么,九星村已经达到了“村强民富”的理想状态。”

  寻找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土地、区位、自身优劣,催生了“外三产、内工业”的战略大调整,而这背后,抹不掉的是烙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个人印记。

  九星发展之路:村办市场

  从九星村委会那幢器宇不凡的大楼看出去,纵横交错的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住宅。

  临街的门店前,停靠着各色汽车,有轿车、也有许多小卡车,更有蹬着三轮车四处搬运货物的工人忙碌地穿梭;而车子的牌照显示它们来自全国各地:冀、晋、蒙、 辽、吉、黑、沪、苏、豫……看到这些,会使人感觉置身一个全国大市场。

  如果不是背靠上海大市场,九星会成就今天的模样?记者问。

  吴恩福反问了“上海城郊结合部的村子多的是,又为什么是九星发展得好呢?!”。

  村级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沪郊农村发展村级经济的思路也各不相同。像近郊的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梅陇镇华一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向外扩展的需求,为村级经济找到新‘增长点’。”闵行区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位领导介绍说,九星通过兴办大型综合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成就了今天;而华一村瞄准的是“楼宇经济”—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华一村地处漕宝路中段,紧靠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走资产经营路子,发展“楼宇经济”,从1998年起,华一村跃入了上海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的行列。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华一实业大厦,引入佛跳墙餐饮、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普利斯通轮胎中国总代理等公司入驻,年租金收入1600多万元。

  10年间,九星从一个全村劳力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庄一跃而为上海市356个亿元村之首。到目前为止,更是培育出500多个千万富翁,涌现出四千多位创业老板。

  “在九星村的发展进程中作为村官的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先进性。他们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带头人,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监视基础。”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范德官如是评价。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