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集资建房是否走到末路 政府叫停面临融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 11:5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叶加

  物业自主、配套收益以及房价是于凌罡追求集资建房的三个核心,但诸多集资建房的失败案例,让这个梦想开始变得越来越遥远

  “我们正在运做一个地块,如果顺利的话,估计再过两、三个月就可见分晓。”集资建房的始作俑者于凌罡说。

  然而,一次次的拿地失败,使得那些真正有意愿,与于凌罡有着共同理念的出资人,是否还会怀有一如既往的信念和耐心等待着合作建房的最终成功?他们会不会因为一次次的打击和无休止的等待而开始坐壁上观?

  政府叫停

  重庆市近日出台的“国六条”调控细则中表示,将停止集资建房。

  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日前在该市政府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为了“坚决贯彻中央

宏观调控政策”,该市将控制房地产项目用地,叫停集资建房。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新闻发言人杨庆育在该新闻发布会上称,“集资建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集资房修建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重庆市政府目前正在研究相关政策,并将出台调控措施。

  在此之前,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联合多个部门下发的一份文件称,禁止变相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停止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以各种名义投资建(购)住房,凡正在筹备的应立即停止,未开工的不得再动工,市监察部门将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重庆限制集资建房的原因是,重庆市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修建集资房,职工只需花不到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享受单位集资房。一些已有住房的职工,转让指标给朋友或以市场价卖出。“一些单位大量集资建房,已影响了重庆房地产市场。”杨庆育称。

  九部委于5月底发布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第五条第十二款称:“严格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制止部分单位利用职权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进行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违规行为。”但文件中并未明确实施上述违规行为的“部分单位”的范围。

  相对于重庆的集资建房叫停,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南京市规划局等部门了解到,南京市集资建房政策没有变化,不会叫停单位集资建房。

  但北京市建委对集资建房的态度就比较暧昧。虽然集资建房始作俑者于凌罡表示北京市建委一直非常支持他的“蓝城”事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于凌罡并没有获得合适的地块。

  无奈结局

  2006年7月31日,29岁的沈阳人吴卓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放弃集资建房的梦想,重返熟悉的电信行业。这标志着沈城首例民间集资建房的失败。

  2005年1月31日,吴卓在多家网站发出帖子,构想组建“买地建房DIY社团”,成为沈阳民间集资建房第一人。

  “这周一我就工作了。”吴卓说。新工作是中国电信旗下某SP在辽宁区域的经理。吴卓的工作多少让人有点意外,而且是回到了自己的本行。

  2005年8月初,对集资建房进程不太满意的吴卓,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毅然辞去了他在铁通公司月薪3000元的客户经理职务。整整一年后,在电信业之外兜了一圈的吴卓又重归旧业,把集资建房的梦想放在了一边。

  对记者提出“是否已经放弃集资建房的梦想”,他没有否认,“现在来看,放弃不放弃已无所谓了,因为最近一直没有进展,我必须得过正常的生活,我首先要生活。”而事实上,目前,吴卓筹备组建的集资建房社团已解散,所谓核心成员一直在各忙各的,从今年4月到现在,集资建房事宜处于搁浅状态。

  而与此同时,集资建房发起人于凌罡也在经历着一次次失败。“合作建房至今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还没有足够的人参加验资。”于凌罡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评论自己倡导的合作建房“运动”,言语中流露着失望。

  今年年初,于凌罡放弃了工体北路四号院的竞拍,原因是已经高启的地价无法满足他对出资人的承诺。

  这已经是蓝城团队第二次拿地失利。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合作建房的资金和实力都不够雄厚,以招拍挂的方式拿地将会很难。

  虽然各大城市呼声相当高的集资建房目前已基本销声匿迹,但在温州,对集资建房的操作又浮出水面。近日,温州集资建房发起人、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透露,他们已看中了市区的一块土地,将于8月中下旬参与该地块招投标,如果一切顺利,到本月底,温州集资建房者们有可能解决土地问题。

  “现在主要问题仍是土地问题,但现在出台的调控政策对集资建房也越来越有利了。”赵智强说,“我们对这一地块的信心还是挺大的。”

  在赵智强的计划中,价格因素仍是集资建房的主动力。按最初提出来的想法,集资建房“比普通商品房便宜30%”。赵认为,这个目标完全能实现,如果操作好的话,还可能省更多。

  但鉴于前车之鉴,温州的集资建房能否成功,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融资尴尬

  也许比拿到集资建房地块更难的,是集资建房的融资难题。

  不得不承认,自从开始运做以来,资金缺口,一直是长期困扰集资建房的核心难题。因为土地成本太高,而出资人所能承担的首付又直接影响其能否参加。所以能否降低首付,一直是集资建房最困难的一环。之前“蓝城”团队芍药居等地块遇到的资金缺口,就是这个问题的充分体现。

  今年年初,于凌罡在竞拍工体北路四号院地块之前,开始向意向人募资。虽然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离竞拍前交纳保证金前三日,合作建房秘书处的刘小姐称,仅筹集到1000多万元的款项,仍有1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

  最终,于凌罡放弃了工体北路四号院地块的竞拍,他表示价高所得的土地出让方式不会让他得到这地块。但谁又知道募资不利是否是他放弃竞拍的原因呢?

  于凌罡及更多倡导集资建房的发起人,能否在下一轮成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各个集资建房团队以及出资人如何长期“热情未泯”,将是合作建房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

  链接

  业界观点

  知名房产律师秦兵:于凌罡和其响应者自建住宅的行为,是消费者自我保护的重大举措,是某些以欺诈为主要营销方式的开发商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消费者权力意识的不断提高,自建住宅必将在中国得到更大发展。

  万通筑屋总经理姜郁:个人集资建房不成熟,忧虑多。

  著名购房专家舒可心:个人集资建房是对目前极不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的反抗。尽管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相当不规范,但社会分工才能保证办事效率。在我看来,集体购房也许是市场博弈的更好出路。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这种形式不会成为市场主流,它需要很强的专业开发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而并不是每个建房人都能驾驭市场风险。

  各方声音

  政府部门:政策上可行,但操作难度大开发商:不可能成为住房供应的普遍模式市场分析人士:目前进行个人集资建房还不成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