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海清)“本银行推出‘理财XX计划’收益稳定,本息安全,请有意者迅速致电联系。”“XX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欢迎前往营业网点及电话咨询。”6月底,记者的手机接连收到几家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宣传短信。
赶到几家银行采访后才发现,现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再也不是一年前的腼腆模样了,细瞧瞧,花样翻新不少。
浮动收益:心动还是心悬
银行一年期的储蓄利率只有2.25%,扣除利息税后才1.8%。然而,目前一些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动辄就在2%-3%,有的甚至到了5%以上,这样的高收益,怎能不叫人心动?
不过,可别心动太早。据记者了解,这些收益,都是一种预期,实际上是个未知数。
武昌一家中信银行网点的宣传单上,“预期收益率3%-6%”尤为醒目,但在咨询中,理财经理反复强调,“3%不是保底,只能说在这区间内浮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民生银行上月推出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将预期年收益率分成了最高和最低两档,最高达3.72%,而最低仅为0.783%。可以发现,与稳定的储蓄利息相比,客户最终的收益可是有些悬。
湖北银监局称,理财产品不允许承诺保底,所以预期收益率均不能承诺。然而,记者在中北路一家银行以投资者身份询问大堂理财经理,“为什么别的银行预期年收益率是3%以上而你们低这么多”时,这位经理回答:“他们不见得达得到,我们可是有保证的!”
去年的收成不代表今年
家住东亭的胡女士,刚从银行拿回了去年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银行蛮讲信誉,去年还是买少了。这回收益率更高,多买点。”
业内人士称,去年银行收回客户资金后,以投资央行票据及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主,而今年的投资渠道多有变化,去年收益的稳定并不代表今年也继续“收成良好”。
在中信银行一家网点,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理财产品投资的去向主要是申购新股。“散户自己中签很难,我们把资金集中在一起,就容易多了。”
也有投资到外汇市场的。“收益可能比较高,但风险也高。我们比较少向普通投资者推荐。”兴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说。
今年年初前后,不少产品纷纷与美元、基金、汇率等挂钩,而从4月份之后,各银行产品的收益渐渐关联到股票、黄金、石油等。业内人士提醒,收益与某种投资挂钩的产品,其到期后的实际收益有很大未知性,可能达到最高目标,也有可能收益平平,甚至可能是“0”。
产品火了,门槛高了
中国银监会去年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后,将理财产品起步价提高到人民币5万元以上,理财市场一时略显萧条。然而,今年各银行纷纷又提高了自己的门槛,即使这样,市场依然喊热。
光大银行6月初发行一款产品,起购金额在5万元的投资人,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是2.4%,但购买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VIP客户,能享受2.82%的优惠年收益率。同时,多家银行发行只针对10万元和2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投资人,甚至有的还要求附带美元。
家住汉口球场街的王先生称,他在某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要求与理财经理进行面谈,并填写“风险评估问卷”,问题包括“您一贯的投资方式”、“假如理财产品有风险是否选择购买”等,如果客户得分较低,银行原则上不允许购买。据了解,当期的理财产品约有20%的客户因风险偏好不符,被银行拒之门外。
记者在一家银行称要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被理财经理问道“是否是贵宾客户”,如果是,卡上留5万元则可买,否则不卖。“没办法,最后几天,太俏了。”这位理财经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