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正文
 

大盘基金适合长期投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0:40 扬子晚报

  在品种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基金的长期绩效,而不能简单地以折价率高低来判断其投资价值

  随着小盘基金存续期逐渐缩短,投资者对于小盘基金存在的套利机会已经形成共识;而从目前来看,对于封闭式基金的到期问题,短期内“自然到期,平稳转型”的可能性更大,这使得到期日尚远的大盘基金难以实现短期内的套利。大盘基金在经历5个月的上涨之后
,平均涨幅超过37%,平均折价率也从最高点47.16%下降到目前的39.05%。目前市场情况下,如何认识大盘基金的投资价值,高折价就意味着更高的投资价值吗?此外,提前转型的预期逐渐降低,其折价率能否持续降低也值得探讨。

  折价率≠投资价值

  

  无论是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价格还是其净值都不能完全代表其投资价值,而折价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因此更不能简单地以折价率的高低判断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

  2005年11月以前,我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交易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几点:投资者对于未来股票市场及基金业绩的悲观预期,造成整体折价率的升高;机构持有人结构的单一化,使流通性降低,加剧了折价率的升高;套利机制的缺乏使高折价率难以降低。

  而近期封闭式基金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制度变革带来的市场复苏使基金业绩预期得到改善、临近到期的小盘基金到期套利空间增大导致需求增加、投资者结构(QFII等大举进入)专拣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得到改善等都有助于其折价率的降低。而折价率降低,在净值稳定或增长的情况下,意味着一定的投资机会。

  但在短期无法套利的情况下,高折价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投资价值。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分红获得收益,也可以通过赎回直接实现净值增长带来的收益;而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的收益需通过分红或在二级市场交易来实现,而二级市场交易使得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必须面对流动性的问题。只有当大盘基金所带来的收益足以弥补投资者承担的流动性风险时,其折价率才会逐渐降低,高折价才能意味着更高的价值。在“封转开”炒作背后,大盘基金折价率的缩小能否形成趋势,将依赖于投资者对其长期业绩水平的判断。

  大盘基金适合长期投资

  

  如果大盘基金的折价率不能在短期内大幅降低,是否就意味着其不具有投资价值呢?我们认为,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高折价使得大盘基金较开放式基金更加具有吸引力。

  假定投资者买入大盘封闭式基金并持有到期,而不在二级市场进行波段操作。这种情况下,大盘基金的价值将取决于其长期净值增长的水平,而高折价意味着可以折价买入大盘基金。按照目前每年净收益的90%须分红的规定,如果同样是长期持有,大盘封闭式基金较开放式基金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由于高折价交易,投资大盘基金的分红收益率将大幅高于开放式基金;如果同样的分红水平,以截至4月14日大盘基金份额加权平均39.05%的折价率计算,大盘基金的分红收益率将比开放式基金高出64%;如考虑红利再投资,大盘基金在分红收益率上的优势更具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大盘基金的持续分红能力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大盘基金的剩余存续期都在8年以上(除基金天华外),其持续分红能力将依赖于股票市场的中长期繁荣以及基金的投资业绩是否能长期战胜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制度性障碍得以清除,我国实体经济长期快速稳定的增长将会在证券市场中逐渐体现,投资者对于中长期股票市场的预期正在逐渐转好。而另一方面,在目前市场并不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基金总体的投资业绩在中长期仍然是战胜市场的,而近两年大盘封闭式基金的绩效表现并不逊色于开放式基金。

  长期投资大盘基金的优势在于,在市场有效性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对于市场的预测将更加困难,尤其对于不具有时机选择能力的投资者,波段操作也许意味着更多的错误。更重要的一点,虽然目前我国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收取印花税,但是时机选择的交易成本以复合收益率计算在长期内将是很大的,越是频繁地交易,其成本将越高。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是长期持有大盘基金,在品种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基金的长期绩效,而不是其折价率的高低。在折价率都比较高的情况下,折价率高低并没有净值增长率差异对分红收益率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考虑复合收益率的情况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