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应充分考虑损失后再决定投资与否
又逢“3·15”消费者权益日,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永远是这一天的主题。在相关投资理财领域的维权活动中,“陷阱”成了点击率最高的词汇。股市、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在理财市场逐渐成熟、壮大的今天,“陷阱”亦无处不在。因此如何避免这些陷阱便成了每一个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比起股票、基金、信托产品来要安全得多。风险相对较小是事实,但有时其中也会暗藏陷阱,投资者在购买前需做到心中有数。
外汇理财产品:细算汇率风险
外汇理财产品中最常见的是汇率的风险。市民孟先生去年在某银行购买了8000美元的外汇理财产品,当时的投资期限最长为3年,实际收益由美元6个月LIBOR的走势决定。该产品设置了美元利率的区间,当美元利率超出或低于该区间,收益都有可能为零。
但从孟先生购买该产品后,就遭遇了美联储连续13次加息,美元利息高达4.25%,收益率全打了水漂。
中行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自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风险越来越明显,投资者应该充分考虑损失和风险再决定投资与否。
信托产品:提防信用风险
黄女士去年5月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某公司的信托产品,收益支付人为该公司,到期如果该公司未破产,可全额归还本金。结果该公司偏偏在第二年出现破产,尽管归还了本金,但黄女士也损失了收益率。
理财专家分析,一般说来,银行的信用等级是最高的,其他公司信用等级相对较低。另外,信托产品的收益虽然很高,但需注意宣传中所称的通常是累计收益率,并不是每年的预期收益率。
集合理财产品:当心套牢风险
梁先生去年购买了2万元某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年底急需钱用,梁先生就取出了1万元。后来他才发现,当初券商在发行时虽承诺“可随时赎回”,但他们所说的“随时赎回”必须是在产品达到一定收益或持有一定时间之后。时间未到而赎回就要缴纳0.5%的退出手续费。
理财专家表示,集合理财产品在运作过程中,无法通过交易、转让的方式提前收回投资,如果需要变现只能等到该产品进入开放期。
本报记者庄士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