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信用卡圈地叫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5:56 《理财周刊》 | |||||||||
提要:最近两年里,信用卡迅速地成为了很多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必需品。这其中固然有打造金融中心的宏观背景,众多银行和代理发卡机构的推销行为也是重要的动力。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大跃进式发卡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一些人利用其中的漏洞大肆挥霍给金融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于是,一场“大扫除”在不知不觉中展开。
本刊记者/佟琳 银监会一纸《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扫清了马路上的许多街头摊点。 记者曾经专门在人民广场转了一圈,往日为推销信用卡扯起的各类旗帜的摊点已经不见,而众多打着“银行营销”名义叫卖的人员也开始销声匿迹。 “信用卡公司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然而该人士对这种现象并不抱乐观态度,“但这是银行迫于不良资产率上升而暂时的收手,一旦扩大发卡量的口号再提,各类信用卡公司可能还会冒将出来,只不过换种方式而已。”该人士断言,只要银行盲目“圈地”的初衷不变,信用卡外部营销的风险依然存在。 银监会《意见》整顿信用卡乱局 近几年,信用卡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发行量突破1000万张,人民币透支余额接近300亿,年度增长率分别超过100%和500%。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各家银行为争夺发卡量而进行的“圈地”运动,这种“圈地”演化到后来已经变成“肉搏”,不止是银行赖以生存的信用卡年费被取消,各银行甚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利,“开卡有礼”送出各类礼品,某家银行甚至在你开卡并刷卡之后,奉送100元电信充值卡。 而以各种名义注册的信用卡公司就是银行“肉搏”的主要力量。随着信用卡高端客户市场逐渐饱和,发卡机构也将触角伸向更加广泛的普通人群,于是所谓的“银行社摊”大行其道,其中,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其网点数量有限,信用卡外部营销方式尤为普遍。街头和写字楼大堂等场所的信用卡推销摊点,都能直接给消费者提供信用卡申请文件,并进行填写,而申请所需要的资料也非常简单,只需要身份证的复印件或者是名片。为了追求发卡量赢得手续费,发卡机构不会也很少有精力对申请人的资质进行审查,银行的所承担的风险被无限放大,与此同时,发卡机构在推销时不对产品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也使得持卡人在日后信用卡过程中遭受损失。 《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被认为填补了银行外部营销法规的空白。《意见》中关于银行外部营销人员资质相关规定,以及“银行不得收取已经消费者填写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申请文件,不得接触现金及其他银行业务凭证和法律文件”等条款,都对信用卡的外部营销形成很大打击。 发卡代理鱼龙混杂 发卡代理有多盛行?上海维信商务咨询公司是国内最早的信用卡代理机构,曾经独自代理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的所有龙卡信用卡销售,其总经理薛岚介绍说,在2004年底以前,70%的龙卡信用卡都是其公司的客户,公司最兴盛时期的发卡量可以达到每月1万张。“那时我们在地铁站有信用卡展示厅,同时在人民广场附近有多个发卡摊点,而由于发卡机构竞争激烈,人民广场附近原来400元的摊位费涨到了1000元。” 由于处于信用卡推广期,信用卡还是以收取年费为主要特征,而发卡代理机构的利润也就是来自年费。“开始的时候,信用卡第一年的年费都是我们的,第二年我们收取50%,另外还有代办信用卡的服务费,因此利润相当丰厚。”薛岚说。 然而,在行业利润偏高的同时,行业的门槛却几近于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这些发卡机构进行审核和约束,这种状况甚至持续到现在。”一个法人机构,只要与银行达成一定协议,就可以轻松地成为信用卡代理销售公司,而要成为法人机构很简单,在任何一个行政区的科技孵化基地里,成立一家公司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同时,银行为了追求发卡量的最大化,对一些授权机构并没有特别的审核程序,同时,一些没有经过银行授权的二级、三级代理机构也开始出现,对于这些,银行都采取了默许态度。 在这些信用卡公司中,除了少数正规企业之外,大部分都与《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所规定的条件相违背,然而银行却并不以为意。“银行找代理机构都是跟风行为。看到别家找了一家月发卡量万张的代理公司,于是自己也心生羡慕,就去找代理公司搭讪,放出代理权时显得很盲目。一些银行卡中心的员工更是利用私人关系大开方便之门,无论在信用卡审核上还是信用额度的审批上,都不是很严格,人为的因素很强。”另外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信用卡代理从业人员表示。 “冷热不均”成为信用卡代理过程中的又一典型现象。“有一天领导提要扩大发卡量了,于是各种代理机构就获得授权,就是送卡也要把卡送出去,而哪一天领导又在说不良资产率高了,银行就开始收紧信用额度。有的时候,同样一份审核资料,今天可以申请到5万元的额度,而到了第二天,可能连1万元都很难。”该人士对这种现象深表担忧。 混乱竞争下,信用卡代理的边际利润也逐步降低。银行追求发卡量的竞争还在继续,而随着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加入到信用卡发行的混战中来,年费成了竞争中第一豁免的项目。但收不到年费,信用卡代理也就几乎无利润可言。 大部分代理机构开始退出这部分市场,维信公司也从去年开始,该项业务开始萎缩。“利润空间太小了。”薛岚解释道。 信用卡审核体制漏洞重重 银行和发卡机构的关系显得相当微妙。尽管发卡机构盲目办卡、虚假办卡大大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然而,银行又需要发卡机构来帮助它的员工来完成指标。患有“冷热病”的银行把信用卡公司当作实施自己营销策略的最佳通道。 根据记者了解,在沪上几家信用卡发卡行,其支行专门的营销人员都有200张不等的信用卡指标,而这个指标是否完成直接关系到该员工的当月工资,员工从一张收到年费的信用卡里,提取20元作为工资一部分。这样的指标压力沉重,毕竟人们还没有养成使用信用卡的消费习惯,如果说最初第一个月,200张的指标还可以动员亲戚朋友一起办卡来完成,那么到了第四、第五个月,营销员就很难有新客户上门了。 “有时候,一个人办了一张卡,营销人员会动员他家庭里的其他人也每人办一张,死缠烂打也要他们办下来,这样1个人就可以完成两三张的指标。而如果实在完不成,把表格分包给外面的代理机构或者代理人员,进行年费抽成也是策略之一。”某银行的一位支行信贷员告诉记者。 这样的操作在卡中心的审核程序里并无障碍。通常情况下,一个信用卡审核的完成要做到人亲自填表、交材料,而且要申请人当面签名领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申请人和领卡人是同一人,同时也核实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哪家银行真正做到“面签”这一步。 “卡中心有专门的信用卡审核部门,但这些部门看到的文件都是复印件。身份证是复印件、单位收入证明也是复印件。有了这两份复印件,银行再从信用资信公司调阅一份个人资信状况报告,信用卡的审核就算完成了。”该信贷员说,“有些银行还多一个动作,就是根据 申请材料上的电话打过去核实确认,然而事实上,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而众多信用卡公司和非法融资公司能够“理直气壮”地喊出“信用卡代办一条龙”的特殊服务,也正因为他们摸透了银行的操作流程,在与发卡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职业“路子”。 信用卡代理公司有多少空子可以钻?只要细数一下银行信用卡审核的过程中存在的系列漏洞,你也会明白“一条龙”服务过程中的真正套路。一是申请材料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这本身就存在作案空间。如今个人信息已经成为市场上可以买卖的商品,随便花点费用,相信不用多大精力就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身份证资料,而一些非法人员更是可以随意伪造公章,收入证明当然不在话下。 二是在个人信息被盗用的前提下,身份证的真实持有人可能对申请信用卡一事并不知情,因此所谓的个人资信报告也并不是真实申请人的资信报告,当然也就不足以当作信用额度申请材料。 三是电话非常容易作假。装一门隐藏个人信息的电话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而一旦发卡银行把电话打到所谓的工作单位询问时,说不定接电话的就是申请人本人。而有些职业办卡公司甚至把自己公司的某部电话当成申请人的办公室电话,以此来逃过发卡行的查询。 审批权下放造成过度授信 审批权下放是信用卡潜藏的另一风险。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审批权相当分散,各分行甚至支行都有自己的信用额度审批权和审批标准,这都给了信用卡代理机构巨大的操作空间,于是一人在多家银行申请信用卡甚至是在同一家银行申请多张信用卡的现象非常普遍。 由于代理混乱,一家银行不会只选择一家信用卡代理机构,而同样的一家机构当然也不会只选择一家银行。通常状况下,一家代理公司代理的卡类可能有几种,如招商信用卡、申卡信用卡、中信信用卡等等,而各家之间关于个人信贷的信息,就目前来看是无法联网的,于是造成的一个实际情况是你可能在上海银行申请了2万元的信用额度,这已经是根据你的收入状况所能拿到的最高信用额度了,但中信实业银行对这个情况并不知情,它很快又批了15000元的信用额度,同样的做法,几家银行下来,同一个人拿到的信用额度就可能超过10万元。 同一家银行申请多张信用卡也是普遍现象。你甚至可以在不同支行申请到多张信用卡,而分行对此毫不察觉。银行以支行为单位评估个人信用、确定授信额度,却未考虑本行其他分支机构的授信额。 “避免这种风险的做法就是实现审批权统一。”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梁雋文这样表示。作为信用卡市场的新成员,他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代理营销方式,同时将全国各地的信用卡额度审批权收归信用卡中心,“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在额度审核标准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实现同等条件的人得到相应的额度,同时防止同一人在全国不同地方申请到多张浦发信用卡。”但梁雋文同时也承认,目前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健全也增加了信用卡的潜在风险。尽管目前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已经使不同银行间的个人信贷信息联网成为可能,但从某人在某家银行办理好信用贷款,到这笔贷款显示到全市联网的系统上,仍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恶意透支人同时申请多家银行贷款,银行根本无法察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