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生活理财 > 正文
 

退休金:美国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5:4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资本的逐利性再次表露无疑:摩根士丹利个人投资部门估计,美国个人投资组合中大约40%投资于美国以外的市场。雷曼兄弟估计很多人甚至是一半的资金都投资于美国以外市场——正好跟美国股市和国外股市总市值的比例相当。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基金经理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即将出台的QDII产品。不过,需要提醒您的是,在投资这些产品之前,一定要对标的市场和基金经理投资标的市场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如果拿不准主意,那就要牢记分散风险。

  每年初的消费电子产品展(CES)已经成为一幕传统的大戏。上周末的CES也不例外,全球高科技企业的CEO、投资家和消费者塞满了拉斯韦加斯希腊国际会议中心15万平米的展览空间。据估计,大约14万人参观了超过2500件新奇的产品。大会的重头戏之一照样是比尔·盖茨的演讲,后者展示了即将于2006年末推出的新一代

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英特尔则推介了自己软硬件结合的Viiv平台,号称可以通过它将家用计算机和娱乐系统无缝连接。

  在群星闪耀的CES上,有一颗特别闪亮:闪存。在过去的2005年,全球闪存需求量暴涨240%,达到17.5亿GB,而且业界预计今年仍将维持同样的增幅。从这种趋势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闪存厂商,美国闪存界的领头羊Sandisk在过去一年内股价上涨了将近200%,风头一时无两(见图)。全球最大的闪存供应商韩国三星的股价也飙升,并在上周市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整个亚洲目前只有4家上市公司超过了这一数字。

  推动闪存需求暴涨的正是各种小巧的消费电子产品,例如iPod Nano。这次CES上,三星和先锋电子联合推出了可以存储50小时广播和音乐节目的XM卫星广播播放器,Sandisk 也推出了6G闪存的Sansa e200播放器,售价300美元。显然,关于微硬盘和闪存之争并没有尘埃落定:在闪存飞速地降价趋势下,微硬盘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闪存会不会替代硬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每GB存储的费用,硬盘还只有闪存的1/6。而且,出乎意料的是,闪存给硬盘厂商带来了新的商机。由于采用了更新更酷的播放器,玩家们更热衷于下载新的歌曲和电影。但是,一首歌0.99美元,一部电影9美元的售价使得这些下载的内容很快比播放器更为宝贵。“这种时候,你显然要用硬盘进行备份”。由于闪存使用固态盘技术(相对于硬盘的指针和转盘系统),这使得它在能耗和耐用性方面比硬盘有着天然的优势。于是,将两者结合起来——闪存负责更频繁读取那部分数据的存储,硬盘负责其他数据存储从而形成混合硬盘的想法自然而然诞生了。据估计,在硬盘上加上耗资仅2-5美元闪存就可以让

笔记本电脑电池待机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延长30分钟。目前,闪存巨头三星和硬盘巨头希捷分别努力研制这种混合硬盘,并希望能在Windows Vista面世后迅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在高科技领域,创新速度是决定企业命运最重要的生命线之一。

  本周末,汽车业一年一度的盛宴——北美国际汽车展拉开帷幕。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巨头都想把它变成一个峰回路转的机会,通过推出

新车型重塑形象。混合动力车(hybrids)是他们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除了混合动力车暴增的销售额之外,他们迫切需要利用后者的“公关”效应改变自己不顾能耗的形象。在本次汽车展上,福特推出了一款新的运动型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车,通用也一口气推出了两款。

  2005年是混合动力车风光无限的一年,估计销量达到22万台(占美国市场总量1.3%左右),比2004年增长了150%。而仅在5年前,其销量还不足一万台。对混合动力车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的质疑越来越少。乐观的估计如R.L. Polk的分析师Lonnie Miller预计到2010年,混合动力车在美国的份额将超过10%,达到200万台。即使比较保守的估计,到2010年销量也会超过100万台。

  主要分歧在于混合动力车的成本上。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为汽/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车。在走走停停的城市,在低速情况下使用电力,较高速度下使用燃料是混合动力车省油的关键。因此,混合动力车成本平均成本要高于同类的燃料车3500美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而笨重的电池。以混合动力车平均每100英里节约2加仑汽油的平均水平计,按照2.5美元每加仑的油价,这意味着混合动力车的车主要开7万英里(大约11万公里)才能省出这笔钱。美国国会今年的减税法案可以让混合动力车主节约大概2000美元的税款(根据行驶里程数有所差别),这是一个大利市。

  应该看到,节能和环保在未来必是汽车业的发展方向。谁在这方面领先,谁就能占据一个制高点。中国民族工业要在这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