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税务 > 正文
 

既得利益围追堵截 两税并轨出炉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0:05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程瑞华

  2006年伊始,“全面取消农业税、个税起征点提至1600元”两项举措,成为新一轮税制改革自2003年拉开序幕以来最具实质意义的改革,但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备受关注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这一轮税改的重头戏,至今没有登场。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税合并问题现在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一直以来,政学两界对于“两税合一”的争论就颇为激烈。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对此,有专家认为,从各国经验和我国国情出发,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是大势所趋,且目前时机已经成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也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统一内外资所得税税率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再拖了。”

  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已是事实,中央财政充裕为本轮税改提供了大好时机。然良机虽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等具体方案却迟迟不能出台。

  有人算过一笔账:两税如在数年前并轨,由此减少的财政收入不过200亿到300亿元,而现在实施,由于经济发展税基扩大,减少的财政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甚至会达到2000亿元。但是如果继续拖延,今后的难度更大。

  显而易见,这项改革面临着阻力。且不说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在自己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会施加压力,一些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许也有不同的意见。可见,当多个利益主体或明或暗的博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相关部门推进“两税并轨”,实现税赋公平,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客观地讲,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的投资环境比较差,给予外资一定的税收优惠也是基本合理的。但这一优惠变成了永久性的外资高于本国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仅不利于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建设,而且还导致国家每年大量的税收流失。统计表明,从1993年起到2003年11年间,中国GNP(国民总收入)数量年年少于GDP(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差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原因就在于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之巨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收入,而是作为外资的利润流向外国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繁荣而不富裕”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引资和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增长,反而增加了本已紧张的

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环境负担。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外资可以带来技术进步。但不久前

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却披露了一个相当惊人的事实:“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报告指出,虽然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日益增多,而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却没有多少。因为跨国公司在投资时,“仅仅将商品产业最没有附加利润的组装环节放在了中国,看重的就是中国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以市场换技术遭遇尴尬。

  其实,并不是减免税就能吸引外资。特别是在没有税收饶让(即外国减免所得税视同已征税,可以抵扣本国所得税)的情况下。例如,一个美商来华投资,中国的税率是15%,美国的税率是35%,那么他在中国少缴的20%的所得税回到美国后要向联邦政府补缴,所以这种税收优惠没什么作用。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税收优惠在提升一国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影响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例如,乌拉圭曾是世界上对外国投资征税最低的国家,但它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大;美国尽管对外资企业不实行税收优惠,但它却是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未来趋势看,我国吸收外资诸多有利的因素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已大有改善,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在全球仍属强劲,外商在制造业转移中普遍将我国视为投资信心最强国,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对跨国公司资本的吸引力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的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之所以会有反对的声音,其根本的原因无非在于,吸引外资规模的增减可能牵动着相关部门的政绩,沿袭多年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会让相关地方失掉继续独享这种“级差地租”的机会。

  因此,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合并改革问题上所遇到的种种难题的破解,最终取决于相关部门和地方究竟能否跳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而跃升至国家利益、宏观利益的层面上考虑问题,取决于能不能痛下决心,牺牲一些部门利益,而为财政的增收尽一份力,为税赋的公平尽一份力。只有冲破各种既得利益格局的围追堵截,各项亟待进行、拟议进行的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