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人宠爱有加 有没有不嫌贫爱富的银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5:04 中国青年报 | |||||||||
冯雪梅 嫌贫爱富似乎是银行的本性。所以,目前中国内地各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的种种新增服务,也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月17日,北京银行对外宣布,成立女子银行,并在望京支行开始对外营业。当然,不
这不过是银行业在拼抢高端客户的竞争激烈中,实施的又一策略。此前,光大银行、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等,都陆续推出一系列服务高端客户的业务,诸如“阳光理财VIP卡”、“8财富中心”、中信贵宾理财和个人理财中心之类。 谁都知道,高端客户是富人的代名词,为高端客户服务实际上就是为富人服务。从盈利角度而言,这一点无可厚非。银行业的“二八定理”是: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于是,重点为20%的金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成为银行业的金科玉律。 以致有业界人士说,国内银行对大多数客户一视同仁的服务,正是商业化程度不够的表现。这话,当然也可能找到例证,比如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像美国,一些大银行明显歧视“小客户”,加收各种服务费,服务质量也不高,一副“没人逼你来本行”的架式。 可见,国内银行业对富人宠爱有加,也可以算作遵循“国际惯例”(这几年,这词在各个行业颇为流行,尤其是在有利于行业利益之时)。用稍微专业点的说法,就是“细分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此话没错。但是有一点却被各家银行遗忘了,细分客户,并不只对高端人群。现在提供的种种细分服务,明显都是向“高处”看,“低处”的人显然不在此列。 “国际惯例”可不是这么回事。发育成熟的金融市场,意味着激烈的竞争,银行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谋求发展,这就使得穷人富人同等享有个性服务的权利。 也以美国为例。美国除了拼抢高端客户的知名大银行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眼睛向下看”的社区银行。这类银行一般规模小,业务单一,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尽管在过去20年里,这类银行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其在全美银行总数中仍占有94%。相比“嫌贫爱富”的大银行,社区银行似乎更偏爱穷人。它们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要低于大型银行。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比大型银行低15%左右。 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有一家名叫普拉斯基的社区银行。当众多银行纷纷争夺信用等级评分在650分以上的黄金客户时,这家银行却将目光投向“垃圾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在600分左右),它向这些客户提供6个月的小额无息循环贷款。 按照银行业务负责人的说法,“这些客户也未必都是危险的垃圾客户,他们中有些是新移民、大学毕业生,有些则可能是因为非蓄意的过失导致信用评分下降。”低利率的信用卡在吸引低端客户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其实,即便大银行,也非常在意潜在的客户群,而不仅以目前收入高下论英雄。在国内不受银行欢迎的“助学贷款”,却是美国各银行竞相争取的信贷业务。尽管人工处理学生贷款申请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而且由于竞争非常激烈,这种信贷产品的利率不断下降(2003年第一季度,学生信贷产品的平均利率已经跌到了2.82%的历史低点),但是学生信贷市场将近10%的年增长率,却使得所有银行不敢等闲视之。聪明的银行家心里很清楚,眼下的穷人,那些申请贷款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们,很可能就是5年以后的黄金客户。只可惜,我们的银行,眼睛都长在了脑袋顶,看不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富人不仅能给银行带来收益,也一样给银行带来高风险。去年,一向以为“富人”服务而著称的花旗银行东京丸之内支行以及名古屋、大阪和福冈分理处,因违法从事多项金融业务(主要是协助富人洗钱),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全部关闭。这对“富人银行”而言,恐怕是一个教训。 细分客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针对所有客户,提供不同特色各尽所需的服务。只有针对高端客户的“富人银行”和只为他们提供的个性服务,只能说明银行业的竞争还不够充分,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店大欺客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