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领财务焦虑重理财被套 专家点评5类典型案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0日 07:51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崔烨 报道 晚报制图 邬思蓓

  各种收入加起来一年有13万元,可除夕夜却只剩下100元迎接龙年……这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上海一个工作还算体面的白领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不管你的年薪是5万、10万还是15万,如果不精打细算,一样觉得难有结余。水电煤、通讯、交通、房贷……这些生活必须结结实实刨去一个白领月收入的大头,如果有孩子则压力更大。对于那些从小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十年寒窗圆了大学梦并最终得以留沪的佼佼者来说,上海的高生活成本已化成难以克服的财务焦虑。在沪的多数白领不得不感叹:现实死硬,压力山大!

  ■案例一

  年薪5万:吃光用光“被月光”

  受访人:佳佳,1989年出生,出版社文员

  心得:应付刚性支出非常吃力,仅能维持温饱生活

  “现在工作难找,毕业时学校的心理辅导都要我们调低预期,可我现在每月收入4000元不到,几乎前半个月就要被花光了。”湖北籍女孩佳佳虽然最终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可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喜悦, “光我们部门就有好几个研究生,升职什么的近几年肯定轮不到我,老实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上海到底能撑多久。”佳佳说,虽然她月收入4000元,在家乡人眼里已经很令人自豪了,但在上海,她一不小心就要靠借债过日子。记者了解到,佳佳租的房子离单位比较近,是上海西区的老公房,由于社区比较成熟,带空调、煤卫独立,一小间房租也要1800元,房东说还要涨。考虑到离单位比较近,可以省下一笔交通费,佳佳还是咬牙租了下来。

  “冬天水电煤加起来怎么都要150元,通讯费100元,休息日交通费50元。总要逛逛街吧,我基本上只去置地地下室或久光七楼(都是特卖场),彩妆只用美宝莲,每月限定自己连带化妆品总支出不能超过1000元。那天生日跟朋友一起去同乐坊,一晚上就让我直接 ‘破产’。买车买房,我现在连想都不敢想。”佳佳说,如果能把自己老家遍地可见的自盖三层楼房挪到上海,自己就是千万富豪了,可如今只能蜗居在这小小的15平方米里。

  点评

  白领普遍比蓝领更焦虑

  (《上海民生报告蓝皮书》主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泠一)

  在上海,白领普遍比蓝领焦虑。为什么呢?蓝领认准自己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在产业体系中的分工角色也很清晰化,在个人理财、消费时基本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所以,同样面对高成本生活,蓝领反而比较淡定。相比之下,白领心里落差比较大。刚工作的有“能力认可焦虑”,希望被老板、被市场马上认可;年龄再大点的又遭遇 “个人发展焦虑”——公务员要升迁,在企业干的要职位与薪水匹配,在公益行业则要追求更大范围的社会承认。亚健康状态在这个人群中最为集中,即便收入增加了,职位没动他们依然也会焦虑。

  同时,上海白领的教育还受整个社会焦虑的影响。如何克服这些不利情绪?首先要对自己的“今天”有准确定位,其次要对“明天”有相对宽松的预期,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现在好的单位已经开始设立员工心理咨询室,建议用人单位要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不要一味强调快马加鞭,制定考核指标时也要尽量人性化。

  此外,释放压力的一个好方法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日本有一阵子在开发宅男宅女经济,认为外卖、游戏都能创造收入,但现在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宅男宅女会产生更多心理问题,开始大力倡导白领进行户外活动,如去野生动物园、高山滑雪等。

  案例二

  年薪10万:记账逼出财务焦虑

  受访人:小陈,1983年出生,广告公司市场部职员

  心得:辛勤工作,但生活质量很差

  他是一个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白领,但在除夕夜,他兜里只剩一张百元大钞迎接龙年。小陈每天下班都要经过汉口路山东路,但很少去附近的新旺或者宏伊广场用餐,要么自己买菜回家做,要么就去麦当劳(微博)凑合一口。

  “在大都市里讨生活不容易啊!我去年连买个面包、喝瓶矿泉水的钱,都用Excel记账。”小陈说。小陈除了10多万元年薪,2011年还有2万多元的“非工资收入”,就是业余时间帮朋友打工赚钱。最终年收入在13万元左右,小陈在上海也不算低收入,可就是没能攒下一点儿钱。“我应该还算简朴的,吃穿两样加在一起才2万元左右。不过跟2010年比较,由于物价飞涨,吃的支出由7000元涨到11000多元。”小陈审视着自己的花销,感慨除了不能省的吃穿,水电煤、房贷、通信费、交通费早已刨去了自己工资的大头。

  “水电煤、通讯、交通费合计就要1万元左右,2010年3月买房,当时能赶上首付三成、利率七折已经感到很幸运,首付是父母出的,我每月自己还6000元左右。今年旅游都没去,剩下的钱用于朋友交际、换个手机,就所剩无几了。 ”

  不过令他庆幸的是,2011年没有拿钱去炒股,不然肯定要借钱过年了。小陈评价自己“辛勤工作,但生活质量很差”,一直在财务焦虑中走不出来的小陈说,只有在跟同期毕业的其他外地同学聚会时,才会有些许优越感,因为他至少是“有房一族”。

  点评

  不妨试试“以小博大”

  (友邦保险理财规划师Jane)

  解决财务焦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拥有大量的经济后盾。但是,对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这显然不现实,这时不妨借助一些可以“以小博大”的金融工具。

  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多重压力下生活的现代人,尤其是作为家庭经济支柱来说,更应该为自己投保一份能对抗重压的保障,对于新婚不久的小两口来说,虽然年终奖是双份的,但消费也增大了:孝敬父母、旅游、电器升级、春节前后的打折浪潮……建议一定要Hold住,年终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可以在不影响日常生活品质的基础上继续购买重疾险,增添养老险品种。建议重疾险采用夫妻互保的方式并加豁免,即夫妻任一方在交费期出现身体状况,其保费可以得到豁免,保险合同继续有效,让家庭更稳固。

  以友邦最新公布的2011年年度理赔数据为例,保险理赔的高发年龄从31岁开始直至60岁,投保人在该阶段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时期。此外,2011年重大疾病赔付件数及赔付金额较2010年有大幅增长,重大疾病的发生率有上扬趋势。据悉,友邦2011年重大疾病件均赔付为7.7万多元,较2010年增长近10%,但对比重疾后的实际金额需求,仍有不小缺口。身故赔付数据比较为平稳,但76%的赔付金额低于6万元,对于一个家庭顶梁柱来说,一旦倒下的确就会引发家庭经济危机,6万元的理赔也完全不足以赔偿。

  ■案例三

  年薪15万:还贷压力重理财被套

  受访人:小张,1985年生,银行职员

  心得:房贷压力远高于其他刚性支出

  1985年出生的小张毕业于复旦(微博)大学世界经济系,在恒隆二期上班的他工作不久年薪就站上15万元,加班还有额外的补贴。由于去年买了房,每月光房贷支出就要8000元,小张的单身贵族生活明显感到压力,“一方面要还房贷,一方面又要设法让手头的钱生钱,还得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吧,可一不留神还是被‘套牢’了。 ”小张说。

  “2011年的投资市场是‘股债双熊’,被戏称为怎么投资都不会赚钱的一年,我买啥亏啥。银行客户经理称要再等等,长期投资嘛,可望穿秋水,投资却一直在赔。 ”小张很后悔自己在2011年的激进理财方式。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理财的 “菜鸟”,小张在去年主要的投资方向是股票和基金,可惜2011年A股跌回十年前,炒股让他亏了约五成;他所购基金中的偏股型基金随着大盘净值跌回两年前,亏了约15%;货币型基金带来不到4%的收益,算是给了他些小安慰,却也远远无法弥补他在这一年中的损失。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基民受灾严重,七成基民亏损,人均亏损约1万元,但在目前的点位,多数基民又觉得“割肉”不划算。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平均每只首发规模只有7.56亿元,跌破去年13亿元的历史新低。

  小张告诉记者,尝到资本市场的“苦头”,但又有攒钱的压力,他考虑购买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但即便是作为去年最值得称道的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其中也暗藏风险。昨日,市场曝出工商银行2012年1月30日到期的一款名为“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的非保本浮动型高端理财(编号PZ1001)到期累计亏损16.45%,这让小张又不得不捂紧钱袋子。

  点评

  今年慎作房地产投资

  (光大银行(微博)私人银行(上海)中心副总经理赵志敏)

  财富焦虑不难理解,非专业投资者回避高风险投资的大方向没有错。 2012年首先需要回避和谨慎操作的就是房地产投资;其次需要谨慎投资管理型的阳光私募产品、公募基金一对多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此外,2011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初露颓势端倪,要格外警惕资金抽离之后去杠杆化的价值回归。

  对于有财务焦虑的投资者而言,理财更需要“稳”字当头。建议保持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同时规避高风险投资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投资策略则应长短兼顾。工薪阶层可运用理财“4321”法则配置家庭收入,即供房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包括理财产品)占40%、家庭生活开支占30%、银行存款和应急占20%,保险占10%。

  ■案例四

  年薪20万:孩子出生后也“月光”

  受访人:媛媛夫妇,女方1984年出生,保险公司内勤

  心得:收入看似高了很多,负担也相应增加

  媛媛去年9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不过幸福妈妈没当多久,本以为家庭年收入达20万元的她可以高枕无忧,但很快,家里的经济开始紧张。 “老公跟我收入差不多,7000元左右吧,乐乐 (儿子)出生前我们一人拿出工资的一半还贷,但孩子出生后,我们突然变成月光族了。”媛媛给记者算了儿子每月必须的支出:请一个阿姨4000元,还算比较省的,请了个远房亲戚坐镇,包吃包住不付工资;尿片2元一片,一天12元,一个月360元;儿子3个月开始吃奶粉,一个月1200元,辅食一个月200元;儿子衣服淘宝上买,内衣30元,外套100元,服装玩具费用控制在一个月500元内;虽然国产疫苗不要钱,但还是进口的放心,平均下来每月200元;万一儿子生病每个月最低留出200元;婴儿游泳100元一次,每月四次400元;婴儿护肤品等用中档的药妆品牌,平摊下来每月100元……

  “没想到那么小的人儿一个月的刚性支出也达到7000元,刚好又是我们一人的工资,现在我们几乎都不给父母寄钱了,经济压力比两人世界大很多。”

  更让媛媛头痛的是接下来的教育费用: “在上海有孩子的家庭开销都在1万人民币左右,即使不读很贵的私立幼儿园,也要接受这种那种的培训。要想过回原来的舒坦日子,最好我跟老公两个人的月工资都在1万以上。”

  点评

  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攀比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平安金融理财顾问若白)

  物价上涨、儿女教育支出、养老压力可谓压在现代都市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对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特别要提醒避免陷入因不必要的攀比而导致的情感焦虑。

  在美国的自然科学电视节目中,拍摄到深山的一只老虎,它独自生存着,自得其乐。镜头展现它吃饱睡足到一个池塘里沐浴,非常拟人化的行为,搔首弄姿,虽然不会笑,却眼带满足,你不得不认为那家伙过得很滋润。而流浪的狗和孤独的狼一样,是惊恐不安的,夹着尾巴,它们可以忍饥挨饿,千里迢迢去寻找自己的族群,或者赶快投入新主人的怀抱。人类也是群居动物,除了抱团取暖外,幸福感很大程度来自与周围人的比较。

  看一下媛媛的每月财务支出,孩子的疫苗费、服装费以及游泳费等其实是可以省下的,或者说花到更易产生幸福感的消费项目上。

  一家理财专业媒体曾做过对一个中产家庭的测算,购房、购车、中等水准的生活、完善的子女教育,一生花费至少要达到958万元。尽管乍一看来近千万的数字很惊人,可如果平均分摊到30年、40年,对于中等收入的群体还是可以实现的。考虑到媛媛家庭目前所剩的现金流已经不多,建议还是砍掉一些可以节省的支出,然后拿出几百元到1000元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可以通过买保险也可以通过基金定投为孩子积攒教育金,夫妇俩必须配备意外保险。

  记者手记

  安家上海仍是不“二”选择

  崔烨

  出差归途上,如果航班恰好是夜晚抵虹桥机场,那无论是不是靠窗坐,我总要在抵达前的15分钟努力伸长脖子,欣赏地面的一片灯海,看被灯火勾勒出的沪青平公路宛若一条长龙,这种感动将一直持续到出租车驶上延安路高架,这时进入眼帘的又是两边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星级酒店打出的颇具个性的灯光……此刻,无论旅途走多远有多少精彩,我都如此急切地想回到我的家——上海。

  念书的时候,比较经济学教授说灯火辉煌的地方意味着经济发达,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大家虽然被上海的繁华和机遇吸引,最终把家安在了上海,但言谈间透露出更多的是对这座城市的抱怨——房价高、教育贵、生活难。

  喜欢上海的人千千万万,但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有人把这个大都市比作一座五星级酒店,任何人来去自由,只不过有些人进来上个厕所或到大堂坐坐,最终无奈转身离开;有些人登记入住,享受酒店美食和优雅环境,这时酒店的意义已不同;还有些人不惜重金包下景观套房,呼朋唤友尽情享受这里的一切……

  上海已然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接受大量“新上海人”的同时也承载着他们的压力与不适。

  我十分喜欢受访嘉宾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的一句话:克服焦虑在于对自己生活的正确定位。现今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以为强国富民才是幸福。但雪山里的小国不丹穷得要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前国王却提出“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声称他所追求的不是强国富民,因为人民的幸福与生活水准并无必然联系。

  如果把一个个家庭比作一座座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经济条件”是浮在海上看得见的部分,而这个家庭究竟幸不幸福、快不快乐则存在于海下看不见的部分,冷暖自知。虽然这次采访略带沉重,但令人高兴的是没有人对把家安在上海感到后悔。

  我问每个受访者的最后一个问题都是:“生活压力那么大,想过回去吗? ”得到的大多是愣了一愣后的坚定:“习惯了!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