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案例:DIY锚投资也不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5日 13:31  《理财周刊》

  个人投资者不妨也学学保本基金的原理,利用无风险资产(固定收益债券)和风险投资(股票或其他权益类投资工具)的组合搭配,来构建个人投资的“安全垫”。

  文/本刊记者 尹娟 陈婷

  股市持续单边上涨的牛市里,谁也不愁钱没地方投。可是在目前低迷环境下,如何保证本金安全,又不丧失获取主动性投资收益的机会?其实,个人投资者不妨也学学保本基金的原理,采用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利用无风险资产(固定收益债券)和风险投资(股票或其他权益类投资工具)的组合搭配,来构建个人投资的“安全垫”,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比如,个人投资者严先生手里握有100万元资金,这笔资金大约3年后才会使用,他希望3年后,最差的情形是仍然保有这100万元资金的“老本”,但如果能有更高的收益,当然就更好了。

  为了达到“一定期间内保本,但同时存在获得更高收益可能性”这一目标,我们分两步走。

  第一步,使用固定收益债券品种搭建“安全垫”。我们选择目前固定收益债券中收益率最佳的电子式储蓄国债。按照2011年10月15日发行的第17期3年期固定期限电子储蓄国债5.58%的年息(按年分次付息,单利)计算,想要在3年以后达到100万元的资金规模,目前应购入100/(1+5.58%×3)=85.66万元这一券种。

  第二步,有了“安全垫”打基础,然后就可以再利用风险资产来博取更高的收益。花费了85.66万元购买3年期储蓄国债后,严先生手里还有14.34万元资金,可以投入股票或偏股型基金等较高风险资产中。若3年期满后,这笔风险投资分文不剩(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严先生也不用太伤心,自己仍能通过国债的满期兑取,连本带息拿回100万元。即便股票不输不赢,那么严先生总计可以拿回114余万元资金。如果股票投资较为成功,则更可以“锦上添花”。

  如此仿照保本基金CPPI的方法来优化家庭资产组合,既可以避免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行情不好时,就将全部家庭资产配置为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品种的不当做法,避免出现家庭资产投资收益率过低的情况,也能为投资者的家庭资产谋求更高的收益创造可能性,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也不啻为一种“锚投资”的选择手法吧。

  优点:

  1、 通过选择恰当的债券(或定期存款等固定收益)品种,能够保证投资者在确定期限

  内,实现本金100%保本。

  2、 通过配置一定比例的风险投资资产,能够留存一定的高收益可能。

  缺点:

  必须设定一定的期限,然后选择期限匹配的固定收益品种,才能实现保本。如果资金中途退出,则结果将不确定,既定目标也可能无法实现。

  投资窍门:

  前面我们举的严先生的例子,是如何实现固定期限内100%保本。但实际上,每个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是有差异的,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也许可以接受“3年内最多亏10%或20%,但希望可以冲击更高组合收益率”的方式。

  为此,如果你只要求80%或90%本金保本,那么就可以适当降低固定收益类工具(债券或定存)的投资比例,将“安全垫”设置得低一点,然后提高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对于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而言,只要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好自己的“安全垫”,包括年期和保本比例,然后再按金额计算出债券和股票类资产的搭配比例即可。

  还有更为复杂的一种做法,就是根据自己对于风险资产部分可能的涨跌幅度范围做一个估算,然后再进行股债比例的配置。理由就是,前面我们在保本(无论是100%还是90%、80%保本)假设过程中,都是假设“即使股票到时候一文不值、依靠债券部分依然能实现保本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的个股不可能跌到0元。

  比如,小王手里有100万元,打算5年后动用这笔资金。但是他认为5年后股票最多比现在跌50%。经过简单计算,他选择花费62万元购入5年期、年利率6.15%的国债,38万元购入股票。如此一来,5年期满后,他通过债券可获得81.065万元本息,股票部分即便跌去50%,依然还能留存19万元。债券与股票相加,刚好超过100万元的保本目标。当然,这样操作是存在无法实现保本目标的风险的。比如,股票的实际跌幅可能超过50%的目标位。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采用强行止损的方式来完成目标。也就是说,当股价跌去50%后,立刻清仓锁定亏损不再操作,日后依靠债券部分的满期,来最终实现5年后保本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