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高估短期产品:计息真空期蚕食收益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 05:17  理财周报

  别高估短期理财产品高收益,选择滚动型认购方式;港高息货币挂钩存款风险大

  理财周报记者 冀欣/文

  银行理财产品最近的火爆销售行情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几十亿的销售规模一天之内便全部卖完,部分预期收益较高的产品甚至不到一小时便被抢购一空,很多用户为了能够认购成功,甚至动用网银渠道展开“秒杀”。然而短期理财产品是否真的如银行所说“不存在风险且收益极高”?

  别高估短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

  去年开始,王伟松就在计划买房了,可是限购令一出,北京楼市成交陷入冰点,他预计不出三个月房价一定会有所松动,目前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

  几十万的购房款就这样静静的躺在银行里,他不敢做长期投资,炒股买基金又畏惧风险,定存利息又太低。正当时,各家银行都在力推短期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告诉他,这样的产品只需投资十几天就可以,年化收益可以达到4%以上,虽然不是固定收益产品,但是该行在运作这类产品的历史经验中,不存在失败的记录,到期都能兑现预期收益,可以放心投资。

  王伟松说:“我想自己存款超过50万元,存十几天就有7800元的收益,求之不得。”他立即在客户经理的推荐下,选定了一款14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3.9%,认购总金额20万元。

  半个月后,王伟松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让他高兴的是,该产品确实兑现了预期收益率,可是算算金额却让他大失所望,原来4%的年化收益能带来的现金回报才300元,他一度以为是银行计算失误,最后明白还是自己被“天花乱坠”的预期收益率冲昏了头脑。

  王伟松购买的理财产品,14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9%,投资20万元,实际上能得到的收益金额是200000×3.9%÷365×14=299元,而不是7800元。

  真空地带让预期高收益缩水

  也许你对如何计算年化收益十分熟稔,但有一个可能蚕食短期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地带你很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记者调查发现,理财产品到期日和到账日之间存在一个清算期,不计利息,形成了一个投资者很少留意的“真空地带”。

  民生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理财产品一般都有募集期、起息日(收益起算日)、到期日和清算日及支付日几个关键日期。只有从起息日开始,才真正计算产品收益率,起息日一般为募集期结束的第二天。而到期日和到账日之间一般属于银行清算的时间,一般为2到7个工作日不等,主要视产品的设计和中间的操作环节而定,遇上双休日,还要顺延。在这一段时间,资金并不在投资者的银行账户中,因此无法计息。

  看似只是区区几元的活期利息损失,可对于本身投资期限就短的理财产品而言,如果资金量较大,投资收益缩水的情况便会比较明显。

  以某银行3月5日发行的20天的理财产品为例,产品说明标注起息日为3月8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6%,最迟不晚于产品到期日后第4个工作日支付,从产品募集发行至最后的本息到账,总的资金在途时间最长达27天,比产品的投资期限超出了7天时间。在这段时间内,4月23日至4月28日资金没有收益回报。经过“真空期”的分摊,这款产品的收益率显著地被摊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