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蜗居族生存状态调查:何时能买得起房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 09:0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市光复路,一条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小马路,它几乎和这个城市有着同样的历史跨度。上海最早一批炒房客也很熟悉它,在它的沿线,有着多个旧区改造而成的大型楼盘,是众多外地炒房客的第一站,很多人在这里几年暴富。如今,更多的市民对这条小马路刮目相看,因为这里的豪宅,动辄单价超4万元总价超过500万。

  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对这里的熟悉,是清楚地记得晚上的路灯是几点几分亮起,早晨的阳光何时洒到平房的一角,雨水会沿着铁皮屋顶的哪个方向滴落。他们是小菜贩、餐厅服务员、清洁工、拾荒者、乞丐、无业游民……也住在光复路,但显然不是豪宅。

  这条小马路既是上海苏州河畔的豪宅聚集地,也是上海最为知名的最大棚户区聚集地。

  棚户区里的各路住客,与近在咫尺的豪宅无关,与这个城市不断飙升的房价无关。他们多少也听到了国家大规模改造棚户区的新闻,但态度截然不同。拥有房产的住户,期待拆迁早日降临,但也担心补偿是否足够安个新家;租户则希望这个破旧的地方能一直保留下去,好让他们在上海有个低成本的落脚地,但还是担心房东涨价。

  上海有那么多的拾荒者,他们住在哪里?看看这里的棚户区,答案似乎找到了,但似乎又远远没有找到。

  小菜贩的一天

  遇到张小华(化名),是在光复路现存最大的棚户区——曹家村入口处的一条小街上。之所以称之为小街,因为这条棚户区外围不足百米的小路上,“商铺林立、摊位相簇”,满足各种日常所需的店铺应有尽有,只是大多门面狭小而破旧,而所谓的摊位,则是一两个箩筐、一张桌布大小的地摊。

  张小华是这条小街上近百个小菜贩中不起眼的一个。记者注意到他,是因为和旁边大多中年妇女菜贩相比,他是一个那么瘦小、那么年轻的小男生,身高大概仅有150厘米,仿佛面前摊子上的两个大冬瓜加在一起,都显得比他有分量多了。

  这几天的上海下着雨,阴冷异常,张小华和其他人一样身上套着张塑料薄膜,蹲在菜摊后不断搓着满是冻疮的手,雨水顺着他已经很长的头发滴下来。“这是常有的,现在还好,不像前一段时间,还刮大风。”张小华一边忙着招揽顾客,抽空跟记者聊两句。

  “土豆,两块五一斤,您来几个吧……一共6块8毛,6块5吧,您拿好。”张小华一边熟练地做着生意,一边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卖了3年菜了,从老家安徽到上海那年,他初中还没毕业,而今年刚满19岁。

  他每天都很忙,安排得满满的,空下来的时间要睡觉:每天早上6点以前起床,开始准备要拿出去卖的菜,如果当天要新进菜,就得起得更早,以赶上7点的早市。如没有特殊情况,菜摊一直要摆到晚上7点以后,一日两餐都是在摊前就近买点包子、面、盒饭之类的解决。晚上收摊回去,除了粗略算一下一天的账后,还要联系进货甚至连夜进好货,一般睡觉要到10点以后。

  “有些摊贩只是在早、晚集市高峰的时候摆几个小时,但我和我妈一直都是全天摆摊,尽量多做点。”张小华告诉记者,多年以来,他们母子俩每天如此,是这条小街上多数人都知道的“母子档”。

  循着他遥指,记者就在不远处街的尽头,一位中年妇女正靠着一辆三轮车招呼着顾客,她的身形显露出有些过度的中年肥胖。望了眼母亲,张小华低下头,“我们只有一辆三轮车,兼顾进货、运菜和摆摊,我妈妈比较胖,又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弯腰下蹲不方便,就用三轮车摆摊,方便些。”

  张小华说,父亲是在他来上海那年去世的。“妈妈带着我在上海熬了这么多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现在成年了,想找个更赚钱的工作,早点攒点钱带着她一起回老家。”

  为什么不考虑留在上海?张小华异样地看着记者,“怎么留?买房子?房子那么贵,靠我们卖菜的收入100年也买不起,每个月我们400块的房租都觉得压力很大。”

  张小华手往后一指,告诉记者他和妈妈就住在旁边小巷子进去的一间小房子里。在张小华的身后,是一大片黑乎乎的低矮屋檐,夹杂着色彩斑斓的塑料布、塑料棚、铁皮屋顶。

  告别张小华,路过他妈妈的三轮车菜摊,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卖菜,已经攒了些钱,差不多该让小华回老家取个媳妇过日子,这样在上海对孩子不好,回家至少还有老房子住和几亩地可以种。我的身体下不了地干活了,可以继续在这里卖菜,帮小华再攒点钱。”

  这天,天气不好,母子俩一整天只卖了不到200块钱,利润更少得可怜。

  杂货铺女老板的365天

  在光复路的尽头,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宿舍区大门,而在这个全国知名重点大学的旁边一条小弄,则是曹家村的另一个入口。

  王美云(化名)一家开的杂货铺就在校门旁边,杂货铺没有任何招牌,就在小弄口做了一个两扇窗大小的店面。

  “之前有过不少人对曹家村‘慕名而来’,但并不是新闻媒体,而是一些人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拍照片、拍DV,有些人还把图片、录像放到网上,他们就是为了好玩。”王美云告诉记者,之前有个学生把她和小店的照片放到网上,她后来知道了,很反感。

  王美云“警告”记者,“如果你要拍,一定要做对改善我们目前的状况有益的报道,让政府看到我们的困难。”

  王美云一家5口在这个巷口拥有一个两层的小房,用她的话说,“这辈子,甚至孩子这辈子,能不能翻身,就靠这点房产的拆迁补偿了。”

  王美云的祖父那辈是从苏北讨生活来到上海定居于此,但王美云用上海话告诉记者,她和她的子女们早就是上海人了,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

  “这里的环境一直很差,稍微有点钱的本地住户早几年都在其他地方买了房子搬出去了,空出来的房子就租给外地人,(外地人)各种来路都有,租住在这里,很没安全感的。”王美云一边给过来买酱油的一个外地小姑娘找钱一边跟记者说,“从很多年前这里就传说要拆了,可每次都是空欢喜,你看学校那边那片清水湾的棚户区,这几年都拆掉了,那里的补偿很高的,基本上都能买个好房子了,我们这边还是没动静。”

  顺着王美云所指,记者看到不远处一个小高层楼盘几近结构封顶。

  王美云说,她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这家小店是他们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她几乎一年365天从睁眼到闭眼,都守着这家店。这家店的客源,除了棚户区里众多居民和外地人外,旁边大学里的学生也会来这里买些零食什么的,勉强维持家庭开销。

  至于王美云的老公,她嘴一撅,“喏,就在那边搓麻将。他之前的单位效益很差,很多年前就下岗了,一直没什么正式工作,偶尔和朋友做点小生意。”

  小店不远处一个铁皮搭起来的房子里,传出麻将声、咳嗽声、争吵声。

  家住“黄金地段”

  从张小华菜摊后面的小弄,从王美云家小杂货店一侧,都能进入这个庞大如同迷宫一样的棚户区。

  小弄有多小?三个人肩并肩走会造成交通堵塞,驾驶电动自行车穿梭其中需要极高的技术。不仅小,而且脏、乱、潮湿,记者实地探访的这几天,连日阴雨,整个棚户区处处透露着一种地窖的气息。

  “要是晴天,也同样‘下雨’,弄堂上空遍布从各个地方伸出来晾的衣服,滴滴答答的水罩住整个弄堂。”王美云的描述颇具导游水准。

  站在弄堂口向前上方望去,幽深的弄堂足有50米,两边的屋棚蜿蜒向上,由于建筑的不规则,两边建筑将弄堂的上空压出了不同的形状,有的地方两边屋棚可以伸手相触,甚至个别地方几乎相亲。

  走到弄堂尽头,是一家新疆饭店,往两边望去,一边是个略宽的弄堂,成了孩子们玩耍的院落,另一边则又是幽深的长长小弄通向棚户区的更深处。

  王美云的老公说,这里的屋棚,大多是当地居民自己捡来一砖一瓦甚至每一块用来补漏的铁皮,慢慢搭建而成。“虽然简陋破旧,也期待早日动迁,但还是有感情的。”

  转弯沿着另一个弄堂向前走,水槽边是一位正在洗头的年轻女子,与刚从一扇小门里出来打扮讲究的中年妇女擦肩而过,再拐一个弯,突然间眼前明亮了许多,前面是一条车挤车、公交车一辆连着一辆、到处是各类喇叭声的嘈杂交通要道,而马路对面,则是最新的二手房价格已经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高档小区,原来,记者已穿过了整个棚户区。

  在马路对面小区的4楼以上,都可以俯瞰这边整个棚户区。不过目前,马路两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偶尔的“联系”,或许是对面小区的居民会到张小华摆摊的小街买些新鲜蔬菜。

  就像王美云一样,在这里拥有房产的每一个业主心里最清楚的一点是,即使再破旧,也无法掩盖曹家村所处的黄金地段。只要动迁,这里的破旧物业,将给他们带去巨大财富、甚至人生的转机。

  但他们同样也担心,拆迁补偿是不是足以让他们能买到马路对面或者再差一点的商品房。张小华则相对明确,一旦拆迁,他和母亲是万万无法企及马路对面的世界。

  “那时,我或者再找一个类似的地方,或者只能回老家了。”张小华说。

  住房保障的空白?

  “这就是上海。”张小华的母亲叹了口气说,从她儿子来上海的第一天,就已经告诉过张小华了。而张小华在上海的每一天,都在验证母亲的这句话。

  光复路,沿着苏州河蜿蜒近10公里,东起棚户区改建而来的中远两湾城,西至刚刚拆完最后一批棚户区而建的大华清水湾三期,中间包括了新湖明珠城等多个旧区改造而来的大型高档楼盘。

  “这个区域的房价平均已经超过3万元/平方米,即将开盘的大华清水湾三期据说定价在4万元/平方米以上。”附近一个房产中介的店长告诉记者。

  曹家村棚户区,大致为南北、东西各200米约4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样一个区域,从房地产的角度,具有多么巨大的价值和吸引力。

  但是,曹家村,还有光复路沿线其他大大小小残存的及上海如今尚存的棚户区,为什么迟迟没有动迁?

  王美云的老公告诉记者的版本是:曹家村棚户区属华东政法大学管辖范围,据说是学校方面不同意,涉及到地块的归属、拆迁补偿等方面。

  而在曹家村旁边开发过楼盘的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知情人士表示,当地政府也一直想彻底解决曹家村等残存的棚户区,但成本太高,没有什么公司愿意介入,“像曹家村,估计没有二三十亿,连动迁补偿都搞不定,更不用说开发了。”

  上海的棚户区正在逐渐消失,像曹家村这样的棚户区以及光复路这样的棚户区分布带,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到本世纪初新一轮旧区改造以及“十一五”中心城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再到2009年3月中旬上海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旧区改造,涉及市中心800万平方米的旧区。

  但就像张小华担心的,没有了棚户区,他们住哪里?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上海将在18个区县建立公共租赁房体系,满足农民工和职场新人的住房起步需求,上海还将于今年三季度降低经济适用房准入门槛,让更多新上海人和小白领申请购房。

  上海“最新版”的住房保障体系将以市民为主、以居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设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和市场房等多个梯度解决住房难。

  不过,张小华的母亲并不抱希望,“这里的许多人和我们一样,根本没有上海户口,甚至连居住证都还没有,保障不到我们。”而对于上海户口的王美云等居民,也觉得保障离他们也还遥远。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什么的,我们听说了,也了解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轮到曹家村这里,更没有进行过申请了。我们唯一的指望是拆迁。”王美云说。

    更多理财资讯点击进入理财频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