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涂艳
在众多的专家理财产品中,明星效应已经越发明显。曾经的辉煌业绩会随时捧红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投资者趋之若鹜从而导致产品脱销的案例随处可见。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之后,不少人也开始为年终奖的去向而烦恼。在本报与新浪的联合调查“理财,你相信品牌效应吗?”中,我们发现,今年对于基金、私募、银行理财产品、投连险和信托等受托理财方式,投资者兴趣集中度并不高。其中,除了三成左右的投资者偏好基金外,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私募甚至投连险都各有支持者。
业内人士分析,例如王亚伟之类的明星基金经理给基民的影响较大,而诸如华夏、嘉实等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也从来都遭遇抢购。而本次调查中,也有42.6%的受访者表示明星基金对自己的购买决策影响很大,而表示只有一部分影响的只占到44.2%。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也是普通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的种类都日渐丰富,而各家银行的产品也在收益上相差悬殊。对于传统的大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受访者确实表现出了更高的关注度和信赖,其中只有33.7%的投资者表示非国有大行的产品也对其有吸引力。
至于品牌效应中的核心——“明星”产品,投资者的意见也各异。调查显示,对于所谓的明星产品可信度,有21.1%的受访者非常认同,而认为一般的占到绝大多数。专家提示,对于公募基金这类产品的特殊性,其信息披露要求较为严格,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所谓品牌效应可信度较高。而投资者也不能在投资时盲目相信品牌或推荐,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投资需求、资金实力及流动性等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