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千万富豪的概念,很多人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从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那么,千万富豪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挥金如土,还是安逸享乐?前不久,胡润团队发布了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和生活方式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人均年消费170万,有1/3富豪不喝酒,一半富豪不抽烟。
那么,吉林省的富豪是怎样生活的呢?近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揭开了我省部分千万富豪的神秘面纱。
感知心性
年轻秘诀:心态好
身穿休闲装,语速和步伐都比较快。在和余先生握手之前,说什么也想不到他已经42岁。
见面之初,记者毫不掩饰对他年龄的吃惊程度。他告诉记者,刚认识他的人,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反应。他女儿的同学看到他的照片,第一反应是怀疑他打了羊胎素。在得知完全是天生的之后,就戏称他吃了防腐剂。关于年轻的问题,他自己总结就三个字:心态好。
余先生靠做外贸出口发迹,曾经在上海工作过,由于英语不错,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后来回长春自己当老板,经过几年的打拼,逐渐打开了局面。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经常出国,所以无论是生活作派还是日常习惯都比较“洋气”,尤其是在吉林省的富豪堆里,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尤其是目前他并没有什么家庭负担,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所以平时比较省心,这也是他心态好的根本原因。
爱好:旅游和名车
谈到他的业余爱好,他脱口而出两个字:旅游。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年几乎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都在国外,在国外租辆车,集谈业务和旅游于一身,成为了他在国外生活的主要方式。至于费用,他表示没具体统计过,但是据初步估算,每年在国外的开销最起码得1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且,这10万元里边还不包括在国外给亲戚朋友带回来礼物的费用。
他觉得自己更像是“老顽童”。他并不喜欢别人冠以自己商人的称呼,而觉得自己更像个旅行者。经商只是他谋生的手段,以及是保障他旅游的方式。
现在,旅行已经不再是他的爱好,而是他终身的目标。每年在国内的时候,他的业余时间也基本都花在了旅游上面。如果时间充裕,他会开着车去自驾游。想热闹的时候,就去知名景区凑热闹;想独处的时候,就去人烟比较稀少的地方露营。这部分费用,他估算每年至少得在5万元左右。
除了旅游之外,他的第二个爱好就是名车。他几乎每三年就换一辆新车。尤其是商务车的更换速度更快,从宝马到奥迪,现在的“座驾”是奔驰S600,价值在220万左右。
在品牌方面,他称得上是一个既典型又独特的品牌追随者,典型是因为他的两块手表都是劳力士品牌的,西装、休闲装、衬衫、皮鞋也都是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衣服和一些配饰的品牌标识全部取了下来,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是什么品牌的衣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看重的是名牌的品质,而不想用名牌来炫耀,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名牌的奴隶。
品味人生
花销集中在旅游和美食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千万富豪中,喜欢旅游的不在少数。
陈先生今年32岁,在千万富豪的队伍中,属于比较年轻的类型。记者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一身户外装备,戴个棒球帽。无论是外形还是风格都不像是“70后”,更像是“80后”。可能是看出了记者的心思,他说这是刚刚徒步回来,平时他不是这样的装扮。虽然比较休闲,但是他这一身“行头”,从上到下最起码得超过5000块钱。
说到他的发迹史,他稍显腼腆,前两年跟妻子完婚后,他辞掉了自己的工作,继承了岳父的家族产业。虽然喜欢旅游,但是由于平时要忙着生意,时间并不充裕,所以旅游的线路延伸的并不长,通常均以周边的自驾游和国内的自助游为主。
虽然他目前还是自驾游的新手,但是他的装备却“一应俱全”。他说露营和自驾游的这些装备,几乎都是顶级配置,他和妻子的装备加在一起前前后后大概花了2万多块钱。现在这些装备都在陆续发挥作用,据他初步统计,去年自驾游和露营的次数大概在20次左右,徒步的次数就更多了,几乎每个月都能保证2-3次。在这样的“频率”下,去年他和妻子花在旅游方面的费用大约在5-6万元。除了旅游之外,他和妻子的共同爱好还有健身,去年他和妻子办的俱乐部的健身卡大概花了2万多元。
可能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旅游和健身方面,陈先生说在追随品牌等方面,他和妻子并不是刻意追求。除了户外装备选择比较高档的品牌之外,他的西装都是找指定品牌给定做的,其它的都选择一些中高档的品牌。由于自驾游的需要,他的座驾是一辆大切诺基。除此之外,他还有一辆商务车,是比较常见的奥迪A6。
都说旅游和美食是不分家的。陈先生和妻子都非常喜欢美食,美食里面最喜欢的就是海鲜。夏天的时候,他和妻子几乎每个星期都去海边,集旅游和吃海鲜于一身。到了秋天,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海鲜依旧比较肥的季节,他就托人从海边买海鲜送到家里。除了海鲜之外,夫妻俩只要有时间,就去高档餐厅“报到”。用陈先生的话说,品美食和旅游一样,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所以每年花在美食上的钱也不是笔小数目。
[ 数字 ]
为看大海花400万买海景房
跟旅游和健身这样比较时尚的生活方式相比,吉林富豪中很多人更喜欢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多房多车。
宋先生今年38岁,自己经营零售业的生意。由于平时生意比较忙,很少能脱开身,所以没什么时间出去旅游,只能去周边的一些城市散散心,近几年来更喜欢去海边散心。不过,他散心的成本也要比一般人大的多。
据宋先生介绍,2005年前后,他去大连谈生意,觉得那的环境和气候非常好。后来带着家人一起去大连旅游散心,也觉得大连不错。尤其是住在海边的海景房,将大海的景色一览无余,更是美不胜收。回到家之后,他便和家人商量,既然都比较喜欢去大连看海,还不如在大连买一套海景房,可以随时去大连度假,还有落脚的地方。
经过全家举手表决之后,在2005年底宋先生斥资200多万元在大连买了一套海景房,之后又花了将近100万元装修,总费用近400万元。
其实,除了大连的海景房之外,宋先生在长春还有三套洋房。
除了购置房产之外,爱车更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自己的座驾是进口的丰田沙漠风暴,妻子的座驾则是宝马Z4,商务用车则是一辆奥迪A8。当记者刚露出惊讶的表情时,宋先生忙解释,越野车主要是出门用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觉得这种品牌的车性能比较好。奥迪车是平时做生意的时候用的商务用车。但是,记者初步估算一下,这些车的费用加起来,跟两套洋房的价格差不多。
说起爱车,与宋先生相比,孙先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孙先生今年26岁,大学毕业之后,他就继承了父亲的产业,目前还跟父亲住在一起,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还没有自己的房产。虽然没有房产,但是属于他的爱车却不少。
在接受采访时,孙先生完全不掩饰自己对车的喜爱。他说自己现在还没有成家的念头,所以并没有购置房产的兴趣。与房产相比,他更喜欢车。他还告诉记者,不同的车有不同的用处,就像不同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一样。
每年掏40万供女儿留学
有的富豪爱旅游,有的爱房,有的爱车,也有的富豪没有这样的爱好,虽然腰缠万贯,但却像个苦行僧。
张先生今年44岁,自己做制造业生意。由于生意开始的启动资金是亲戚朋友筹集起来的,所以他对生意特别上心。虽然现在生意规模逐渐扩大,但很多事情他还是自己亲力亲为。所以当记者问他有什么爱好时,他忙说自己没什么爱好。平时工作比较忙,一有时间就会在家里陪家人。至于抽烟喝酒这种男人的传统爱好,他表示由于自己身体不好,所以几年前就戒烟了。
记者问他,既然已经身价不菲,为什么要过着如此单调的生活?他说虽然他的生活有点枯燥,但是为了生意没办法。再说,他本身也没有那么多爱好,节假日有时间,他就在家看DVD,看看电影或者听听老歌。对于座驾,他只有一辆商务用车奥迪A6。
与张先生这样的节俭型相比,李先生对自己比较苛刻,对女儿却非常大方。去年他亲自把女儿送上了飞机,从此他女儿就踏上了英国求学的道路。李先生初步算了一下,女儿每年在英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大概在40万左右。
虽然在孩子教育方面,他比较大手笔,但是对于他自己,基本没什么爱好。
平时,除了自己做生意之外,私人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在他家的洋房里,有两大书柜的藏书都是他多年积累的。除了看书,他还喜欢自己练书法。
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喜欢上了收藏。但是,虽然他的产业足够支持他的爱好,但是他说这几年是女儿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这几年先把这个爱好“搁浅”。等过几年女儿念完书了,再搞收藏。对于座驾,他的选择也比较实用,商务用的奥迪A6。
[ 解析 ]
吉林富豪相对保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吉林省的富豪多数都比较喜欢车,最基本的配置是商务用车,商务用车的价格在20万元-50万元不等。跑车的价格基本都在80万元-150万元不等,越野车的价格在100万元左右。在投资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大多数的富豪都喜欢把钱存到银行里,或者只拿少部分交给银行进行理财。而对于投资方式则比较传统,他们更喜欢投资房地产,或者投资实业,投资资本市场的并不多。
通过前不久胡润团队的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富豪和二三线城市富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整体来看,一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40岁,二三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43岁;女性富豪在一线城市比在二三线城市更多;相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一线城市富豪财富来自于工资和投资收入的比例更高;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二三线城市富豪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更多。
在国际旅游目的地上,二三线城市富豪相对一线城市富豪而言,更加喜欢加拿大,但美国和法国是他们都最青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目的地上,一线城市富豪较喜欢香港,而二三线城市富豪则较喜欢云南,但是三亚是他们都最青睐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一线城市富豪喜欢在休闲时间游泳,而二三线城市富豪喜欢品茶;就茶而言,一线城市富豪喜欢龙井,二三线城市富豪喜欢铁观音;在收藏方面,一线城市富豪明显在汽车、手表收藏上花费得更多,平均比二三线城市富豪高出20%-30%,而二三线城市富豪则喜欢收藏古代字画和瓷杂;在慈善捐款方面,一线城市富豪倾向于捐款给红十字会,而二三线城市富豪倾向于捐给希望小学;此外,一线城市富豪体检的次数相对更多,去会所俱乐部的次数也更多。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本组稿件 记者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