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迷踪:理财产品火爆发行背后的大挪移

  ⊙记者 涂艳 邹靓 ○编辑 金苹苹

  9月份的信贷投放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但是超出市场和大众预期的远不止此,在信贷投放主力发生转变的同时,大量信贷资产正在银行体系内进行规模转移。尤其是近期火爆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更是信贷进行“乾坤大挪移” 的途径之一。

  信贷规模“失踪”

  3559亿元,4104亿元,5167亿元。相比今年上半年,三季度全国人民币信贷投放已有所收敛,却未改逐月上升趋势。机构普遍认为,9月份信贷投放超出市场预期。

  与之相反的,是票据融资自7月份以来连续三月负增长,且规模仍有扩大趋势。9月份当月,票据贴现减少3517亿元。

  今年下半年以来,自去年11月开始的信贷激增中累积的巨额票据陆续到期,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资本金约束也逐步增强,全国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以票据置换为特征的信贷增长模式,一般性贷款占比迅速上升。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9月份票据贴现当月减少3517亿元,一般性贷款增长规模实际达到8684亿元。7、8两月,一般性贷款实际增长规模也在5541亿元和6868亿元。

  而来自业内人士的说法是,实际信贷投放还不止这个数字。

  “上半年大中型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大量投入信贷,以致信贷规模增长过快。监管部门多次对此给出风险提示,三季度全国信贷投放明显有收缩迹象。但是从机构分类来看,上半年信贷增长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三季度收缩最多的也是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邮储行、城商行和农信社反而成了信贷投放的主力。”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副行长这样表示。

  这样的转变并非自然现象,其背后,是大量信贷资产在银行体系内进行规模转移。业内人士透露,信贷资产规模转移最普遍的两种方式,是通过信托平台发售理财产品,或是通过买断、回购在同业间转移资产。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商业银行发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约1000多款,但从8月份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8月份,全国商业银行共发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210多款,9月份发售超过300款。且9月份以来,单一信贷资产类信托理财产品变得更多。

  与此同时,来自大中型银行的信贷资产转出也纷至沓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多家农信机构人士透露,信贷资产转移在三季度比上半年多了许多。“特别是9月份,买断的,回购的都有。”

  通过买断性信贷资产转让,债权人则由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变为受让方,信贷资产移到出让方的资产负债表外。完成一次银行体系内部的规模转移。

  单纯的回购性资产转让,并不能转移信贷资产,但如果是通过“双买断”形式,即当期买断、远期回购的形式,即可使出让方将信贷资产转出资产项下,而受让方同时也可不将其放入资产项下。从而实现一次信贷规模的“失踪”旅程。

  江苏一农商行高层这样来形容信贷资产转移,“信贷资产转让和票据转贴现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大银行是迫于监管压力,股份制银行是迫于资本金约束,最终都是要压缩信贷规模增长。三、四线金融机构的监管环境相对较松,自身有信贷增长的空间和动力,同时也成了大中型银行转出信贷资产和票据的出口”。

  “易型术”造就信贷类产品新井喷

  “近期信贷类产品是银行理财公认的大热点,完全是由银行内部的信贷结构调整需要和市场需求决定的。”招行一位负责产品研发的负责人解释。而信贷结构的调整正是基于上半年天量信贷规模的释放,下半年如何控制信贷规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

  这个热点正可以得到下列数据的证明:据普益财富的统计,9月全国51家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680款,而其中26家银行共发行345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占比高达50%以上。而相较8月份,人民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较大幅增加60%以上,多数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该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其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3家银行共发行该类理财产品204款,几乎占到该月发行总数的60%。而招行某分行的上述产品研发负责人透露,从8月底至9月中旬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招行全行累计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超200亿元,其中个人理财产品占比达70%以上。

  为什么在信贷类产品发行数量连续两月走低后,在9月时开始迸发出了新的井喷呢?

  将资产业务打包转化成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易型术”正是银行“完成任务”的最佳手法,“这意味着资产业务向中间业务的转变,这样可以腾出贷款额度,获得了一批新的优质客户,同时既解决了部分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又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交通银行一位产品经理认为,这是银行在政策压力下找到的一条“一石三鸟”之道。当然,要银行提前收回贷款资金必然损失一部分利息收入,但腾出空间后新获得利息收入和转化的中间业务收入却是两项弥补,“其实银行并不亏,只是一个池子里的水如何分配的问题。”上述产品经理认为。

  而从以往的信贷类产品的“成分”来划分,它主要分为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类。前者是通过信托公司平台新发贷款,而后者则是将银行评级较高的优质信贷资产打包,实现资产的转让。“这两个月来,基本上产品都是存量资产的打包转让,新发贷款暂时被搁置。而大部分是发售给个人,少部分则是同业之间的转让。”华夏银行总行资金部某位产品研发人员透露。而9月份以来,银行火急火燎地忙于打包存量资产正是为了腾出已经剩余不多的贷款空间,提前回笼资金。

  而从近期发行的信贷类产品期限来看,6个月以内的产品占到绝大多数,而15天、30天等超短期产品更是一大亮点。华夏银行上述研发人员透露:“企业一般以流动资金形式申请贷款,而并不走项目贷款,一方面程序简易,且期限较灵活,比较适合打包制成个人理财产品。”看来,理财市场的需求、企业仍然强大的资金需要和银行内部信贷结构的调整正在完美地实现对接。

  “虽然银监会要求所有理财产品现在均需要通过总行报备,但某些股份制银行的各地分行有主动发起信贷类产品的资格,为了给新的优质客户腾出贷款空间,各分行对打包存量转让贷款都乐此不疲。”交行上述产品经理分析。当然,除了向个人发售理财产品外,银行同业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也是此次“乾坤大挪移”的一部分。“这就好比零售和批发市场的区别,机构资金实力强的话议价能力就强一些,信贷资产的收益率就高一点,作为出让方,我们银行就相应多让一部分利。”华夏银行的这位研发人员解释。

  “常青树”背后的隐忧

  信贷类理财产品作为变相增加贷款额度和调整信贷结构的工具,在2007年和2008年时的发行量达到鼎盛,也因此成为银行理财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和“常青树”。

  “不管何时,信贷类产品的收益率一般都远高于银行定存利率,且期限较为灵活。”招行南京分行理财师胡燚表示。而也就正基于此,这类产品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卖到断货、只卖给VIP客户的事件屡见不鲜。

  虽然收益率颇高,但银行将打包资产转让后就实现了风险的转移。早在银监会新规之前,像国开行这样的银行或发行行本身可以为产品提供回购担保,银行信用的垫底给很多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为了监管风险,银监会在发布《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之后,银行对于信托贷款类产品不再被允许回购,即之前的银行信用风险就转变为了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这种由金融机构主体向信贷资产质量的转变开始暴露信贷类产品风险的隐忧,至今这类产品都只能被标记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交行上述产品经理认为。

  “从产品本身来说并不会出现大规模信用危机,因为打包资产一般为银行评级最高的优质资产,如果优质资产出现问题则意味着企业还不清贷款,那就意味着在此之前银行本身的坏账就已经达到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所以在国内即使某个产品出现信用风险,银行也会努力兜着。”交行上海分行产品经理许魏表示。“另外,虽然这类产品受监管红线和利率双重制约会‘偶遇风寒’,而信贷资产是银行的传统强项,银行出于资产负债经营的要求必然需要这种产品,所以它将是永续性的。如果监管制约,银行或许很难通过市场规律自行调节资产负债率和资本充足率。”而在国外,信贷类产品已经历史悠久,而它也正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和投资者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如果说买断式信贷资产转移和票据转贴现,是在银行体系内的内部流转,那么双买断式信贷资产转移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售则是藏匿信贷规模的黑洞。所有形式都在监管规则之内,又在监管意图之外,多了一层“异化后”的功能。商业银行不断打着擦边球,以此满足定量的监管要求。而超出监管意图的这部分异化后的功能,正是商业银行长期风险的隐患所在。最终的落点,在于信贷过度投放后,风险或是被转嫁给投资者,或是由商业银行自己买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