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期收益别信最高信最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0:45 市场报
本报记者 董颖 预期收益不能全信 记者从几家银行了解到,目前正在销售的理财产品中,12个月期的“万利宝”2008年第三期“兴业基金宝”预期最高收益率为25%;9个月期的中信理财0803号预期最高收益为20%。像这样的高收益产品,近期还将推出不少。 记者发现,收益率在20%以上的高收益产品备受投资者关注,尤其是中老年人,拿着最高收益与银行定期存款做比较,更加看重预期收益率。记者在工商银行遇到55岁的闫先生,他正在向理财产品经理咨询一款产品。闫先生拿着产品资料对记者说:“这款产品扣除固定费用及业绩报酬后最高收益15%,而且上不封顶,要是存10万,一年就是小1万的利息啊。”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个年龄层的投资者习惯将理财产品等同与存款,而忽略了投资中风险的因素。 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这些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的确要比固定存款高几倍,但是最终的实际收益真能达到产品说明书上说的那么高吗? 去年底多个已经结束的理财产品显示,有时实际收益率远远没法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有的甚至还要低于定期存款利率,加上理财产品计算收益率的方式非常复杂,零收益的产品也不少见。只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教育远不及证券投资,所以很多人往往误把银行理财产品看作“另类储蓄”,没有认真对待其中的风险。今年初,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遭客户不满和声讨的新闻接连出现,暴露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爆背后的“隐患”。 预期收益为啥实现不了 彭女士2005年购买了三年期预期收益率4.1%的外汇理财产品,这个预期收益率在当时相当诱人。然而当年受美国经济影响,美联储不断加息,与彭女士的外汇理财产品挂钩的英国LIBOR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也不断走高,突破了银行设定的区间,彭女士曾连续17个月零收益。 陈先生在2006年底用10万元购买浦发银行一款一年期人民币理财产品,2007年底该产品的到期收益同样为零,只是由于国家调减利息税,10万元最终仅获得39.6元的收益,连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赶不上。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2007年6月在沪提醒:“当前国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比较好的情况下,理财市场的许多矛盾被掩盖。这些问题现在可能看不出来,可一旦证券市场出现波折,造成理财产品严重亏损,这些隐患就可能暴露。” 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造成结构性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与实际年收益率巨大差距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设计的多样性,导致测算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预期收益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挂钩产品的盈亏表现和国际经济的影响。目前银行推出的挂钩结构性产品主要与LIBOR利率、汇率或商品价格区间、股票或股市指数、国际债券市场等相挂钩,因而,其所挂钩的投资品种及挂钩期间该品种涨跌盈亏的表现才是决定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 专家建议看低点 业内人士表示,个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在注意其高收益率的同时,不应忽视获得高收益的许多条件。投资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所以购买那些所谓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时还得细细掂量。很多投资者正是因为没有细细分析产品的设计机制和收益实现原理,只是冲着亮眼的“预期收益率”进行投资,最后发现投资并不合算。 相对于证券市场和储蓄存款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收益和风险适中、保值能力强的特点,但要想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购买时很有讲究。民生银行理财专家告诉记者,首先,不要只关注产品的收益率。假设A产品预期年收益率20%, B产品预期年收益率6%,表面看A产品更有吸引力,但A投资的方向是国内证券市场,期限一年,而B产品是期限一个月,投资央行票据。显然,A产品的风险较大,预期收益率较高,但却是浮动的;B产品风险低,收益低,是固定的。因此不能简单的通过收益率比较两个产品。其次,不写预期收益的产品不一定不好。有的投资者对合同上面写不写预期收益很在乎,认为写了就一定可以拿到这样的收益。其实,有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如新股申购投资方向的理财产品,可能产品合同上写的只是收益可能性较大的一个预期收益率区间,无法写明具体数字。或者产品是投资全球资源类基金精选配置的理财产品,合同上未写明预期收益率是因为该产品是创新类理财产品,没有历史数据可参考,但不代表产品设计有缺点,这类产品可能是较快抓住投资机会的新产品。 业内专家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要理性看待预期收益率,不仅要了解“最佳条件”下收益率的实现,也需要知道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收益率是如何确定的,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要抱着一夜致富的心态,其理财产品本身定位相对较稳定的特点,在投资者整体资产组合中起到平衡作用,预期收益率需正确看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