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退休规划之五大迷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20:16 《理财周刊》

  人类寿命愈来愈长,若以退休年龄60岁,平均寿命85岁来计算,那么离开职场后平均仍有20年到30年的漫长退休生活。这样的“长寿困惑”要求人人都要早早进行妥善的退休规划。

  文/本刊记者 陈婷

  几乎人人都知道要做退休计划,才能保证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你知道有些常见的迷思,反而不利执行计划吗?错误的认知反而会影响退休理财规划的成效,导致退休理想与现实有差异,建议读者朋友们不妨仔细检查,自己是否也陷入坊间常见的迷思里。

  迷思一:天马行空的退休生活规划

  典型案例:张先生和太太今年都48岁,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由于家庭收入并不是很高,这个三口之家平常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后也让这对夫妻有了小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他们也规划起了退休后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记者点评: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只是说易行难,在规划退休时,一般人对退休生活往往容易产生过度的期盼,觉得退休后的生活就应该实现自己工作时期所没有完成的一切梦想,所谓“宿愿”、“圆梦”。比如,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着“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甚至被喊高到上千万元。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反而会减少,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设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困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

  迷思二:等经济责任尽完再准备

  典型案例:谢先生和太太马上要“奔四”了。但因为他们早年一直在为生活打拼,35岁光景才生得一子,所以现在孩子还不到4周岁。同时,因为双方家庭条件都较差,两人直到孩子出生后才攒够首付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尚有几十万元贷款没还清。谈及将来的退休打算,谢先生直言:“想都还没来得及想呢!”他坦言,孩子尚幼,家里的开支一项接着一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和太太的退休储备问题。

  记者点评:与这对夫妻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或清偿房贷,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奇妙之处。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 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IRA退休账户,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到该账户中。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成长百分之十,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元美元,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0年的投资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所以时间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块钱,成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每月存入养老账户的金额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样一笔养老费用,如果25岁就开始准备,好比轻装上阵,不觉有负担,一路轻松愉快地直上顶峰;要是40岁才开始,可能就蛮吃力的,犹如背着包,气喘吁吁才能登上顶峰;若是到50岁才想到准备的话,就好像扛着沉重负担去攀登一样,非常辛苦,甚至力不从心。

  尽早执行退休计划,除可减轻准备期间的财务压力外,专家认为还有两大额外好处:一是清楚知道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二是更了解未来该如何节流。

  当然,如果较为年轻的人生阶段其他生活开支较重,用于养老储蓄的资金量可以少放一点;反之,则可多放一点。关键在于早早建立这样的意识。

  迷思三:低估通货膨胀率的效果

  典型案例:45岁的刘阿姨是北京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因为预估到自己的社保退休金不多,她早从十年前就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记者点评:储蓄是想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的存款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由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成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当我们处于“负利率”时代之际,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就贬值了2%。

  所以,在依靠储蓄节流下部分收入后,为了更好地获得足够的退休金,还要搭配一些较积极的投资工具,尤其是距离退休还有一、二十年的人,不妨采用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绩优股票或投资型保单,只要有适当的投资工具,打败通货膨胀并不难。

  迷思四:高估通货膨胀率的威力

  典型案例:32岁的小李和北京的刘阿姨不同,他早就从理论上了解了“通货膨胀”这个理财路上必须面对的“敌人”。所以,他每次计算孩子的教育金,自己和老婆的退休金时,都要考虑把通货膨胀因素添加进去。不过,每次都算得他很懊恼,为什么有无通胀因素,最后得出来所需要的钱相差这么大?何时才能积累够呢?

  记者点评:是不是和小李一样,担心通货膨胀“吃”掉你的钱?特别经过上一段的阐述后,更担心通货膨胀的风险问题?到底通货膨胀的威力有多大?我们说,既不要忽略这个“敌人”,也不要高估对方的威力。

  很多人以这几年的经济状况为经验,以为计算长期通货膨胀要以5%推算,但过去十年,全球经济较接近通缩,至直近两年整体景气翻扬才回升。比如,根据一份调查,过年几十年,美国、我国台湾等地区,年平均物价上涨率大概在3%左右,而非一般人以为的5%甚至更高。建议推算退休金时,应以适当的比率,如2%或3%推算,否则可能造成数字压力太大,反而降低执行的意愿。

  迷思五:盲目投资不符实际需求

  典型案例:“大家都说买股票、买基金赚钱,我现在手里也有一笔钱,是准备养老用的,大概25万元,买点什么股票基金好呢?”2008年9月份就将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读者金阿姨,新年里写信来提出了这个问题。

  记者点评:金阿姨的问题其实带有普遍性,那就是不了解哪些工具适合自己的退休金规划。市面上有许多投资理财工具,并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可依据距离退休时间的长短、个人的投资属性及风险承受度,选择不同的规划工具。

  由于每个人生阶段的“筹码”和“背景不同”,所需的退休金规划以及搭配的投资工具也不尽相同。如距退休还有数十年的年轻人,退休金的规划首重“增值”,如30岁族群可以留意中长线增值能力强的中小盘基金或是新兴市场基金;年龄愈大、离退休年龄愈近时应偏重“保本”,可考虑配置型基金、年金险、养老险等。

  更简单的举例说,比如股票投资比例的问题。不同年龄群的人,个人资产中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可以参考“100减去目前年龄”的通行法则。举例来说,30岁的股票型投资比重可占整体资产的70%,因为愈年轻,较具时间优势,可以承受的风险愈强,投资方式可较积极。进入中壮年阶段,则可适度降低风险投资比例,股票投资比重应降至五成以下,增加平衡、组合型基金等稳健投资标的;至于临近退休或已退休的投资,更应以保守的组合、债券和平衡型基金为主。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