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基民生活三人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6:39 招商周刊

  □ 本刊记者 孙 婧

  不知从2006年的哪一天开始,基金成了人们最认可的投资方式。过去一年来基金的大好形势有目共睹,怀着对2007年股市继续大牛的憧憬,从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员到六七十岁的大爷,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买几只“鸡”回去养养,然后亲眼看着鸡生蛋、蛋生鸡……狠狠地过一把“不劳而获”的瘾。

  最无意的

    谢女士成为“基民”,纯属意外。今年2月,谢女士家里正好有10万余元的闲钱,这些钱暂时没什么好的出路,谢女士就想把钱先存起来。走到工行,在漫长无聊的等待叫号期间,正好听见大堂经理给一老太太推荐工行新发行的基金。老太太实在没听懂,谢女士却留了心。

  “虽然以前听朋友讨论过基金,大堂经理的话也听得差不多懂了,但我当时还是决定存死期。利息虽然低,可总归保险点,也不要我操心。”可最终,谢女士还是没经住柜台服务员的“游说”:您这些钱不如买建行新发行的“中金策略”,收益要比死期存款高得多……

  女士过去是戏曲演员,做过生意,见多识广也比较有胆子。她稍稍分析了一下营业员的话,又联想到朋友们谈论基金时的热烈气氛,当时就拍板,办完了手续。从银行出来,谢女士带着刚买完基金的激情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惊得差点从楼梯上栽下来”,觉得这个决定太突然了,但很快就冷静下来,“领养”了“鸡”。

  谢女士赋闲在家,也不怎么上网,况且中金策略还在封闭期,投资策略尚不明朗,该是长期捂着还是短线操作,谢女士还没什么打算。谢女士几乎已经把自己的基民身份忘掉了:“我不管了,以后都交给女儿了,她要自己操作还是请教高人,由她自己决定。能赚当然好,赔一些也无所谓。”

  谢女士的女儿和谢女士一样,在成为基民之前对基金几乎一无所知。现在,谢女士的女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头头是道地说:“今年基金肯定不如去年了,能赚两三成就很不错啦……”

  现在,谢女士和女儿对基金及风险的认识还很模糊,不管市场是否如她们想得一般乐观,但她们这种“不以涨喜,不以跌悲”的心态,确是成为一个优秀基民的必要素质。

  最执著的

  麦先生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经过5年熊市,有过30块买进长虹3000股最终5块钱泣血割肉的惨痛经历,他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却始终抱有信心,且能理性地分析宏观经济,还坐上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第一班车。

  无论股票还是基金,麦先生下手都比较早。从1994年开始炒股,在险象环生的股市里赔不少钱。和很多在股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投资者不同,麦先生始终相信资本市场会越来越规范。所以2001年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刚一上市,麦先生就抢购了20000份。

  “华安创新是交通银行代售的,买的人很多,场面那么壮观,我排了一早晨的队,还是插队才买上的。”麦先生说,尽管很多人买,但基金在当时毕竟是新生事物,大家的心情还是很忐忑的,都没底。2万元的投石问路,结果是赚了。“虽然华安创新有跌到8毛的时候,但算上年底分红,每年都能赚3000多块,很不错了。”

  从此以后,麦先生的投资渠道开始向基金倾斜:“我觉得基金更理智一些,基金经理们选股票的角度和我们肯定不同。过去是我们散户和庄家都和市场斗,现在是机构之间斗,基金经理们斗。我觉得基金是规范股市的做法,我也倾向把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

  上班族麦先生没时间整天盯着大盘走势,现在他每天早晨打开新浪财经看看自己买的几只基金净值涨跌,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选择与庄家为伍”,麦先生说。

  麦先生现在除了看准几只股票投资外,大部分的钱都投在了基金上。麦先生经过套牢,然后马上转身,最早意识到基金将成为主流的投资渠道,无意间成了中国第一批养着“母鸡”抱上“鸡蛋”的人。

  最称职的

  学投资出身的李先生,大概算得上是比较称职的基民了。

  2002年从朋友那第一次听说基金,凭借在股市10年摸索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基础,他准确地判断出,中国价值投资兴起,基金必然为主流接受,成为投资主导。

  经过精挑细选,李先生选中了中外合资的“申万巴黎”。“选择申万巴黎是看重它的股东治理结构,大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在法国是做养老金投资管理的,养老金的管理既要追求稳定又得兼顾收益,难度很大。”

  李先生持有申万巴黎的两年中最多时损失10%,但通过基金转换,申万巴黎最终给李先生带来了150%的收益。李先生分析道,在2002年前后,中国经济过热,正处于调控期,大局不支持股市走牛。况且当时基金并没完全得到市场主流认可,再加上中外合资公司股东利益和治理结构的分歧,申万巴黎出现了短期的水土不服。

  此次“试水”,逐渐形成了李先生“追求稳定中的高收益”的投资风格。

  李先生对申万巴黎这样外资股东为主导的合资基金公司比较看重,因为“这类有经验的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强,基本上是跌小升大,有些能在熊市中盈利”但李先生也承认,这只是逻辑上的推理,一个合格的基民,最终要通过科学指标来选基金。他现在常作的事情就是察看证券公司评级、看报告和基金公司每季度的财务报表。

  “我现在选择公司的考察周期比较长,一般要看近5年的业绩。很多公司是因为市场环境太好了才盈利,过去是赔的。”李先生最近投资的基金分别是“上投摩根阿尔法”、“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和“嘉实主题精选”。3只基金特点鲜明各有长处,是一套“组合拳”,实现了李先生不同的投资取向。

  上投摩根是从熊市走出来的,是李先生欣赏的那种“逆境成长”型基金。最让李先生有信心的是,2006年上投摩根非常火,但它并没有搞持续营销。“对基金公司来说,规模越大收益越高。但规模大同时意味着操作难、风险高。上投摩根没有一味地扩大规模是遵守保证持有人利益的信托责任。阿尔法在投资学表示波动性,这只基金意在追求较小的波动性。我觉得它的风格稳健,经营思路更为长远。”

  由于工作之便,李先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基金共司,得到业内信息。综合他所得到的信息,选择了景顺长城内需。“它连续两年持续领跑,我看重其长跑能力”,李先生说。

  而嘉实主体精选则是1只本土基金。“基金经理”对于专业基民来说是如雷贯耳,嘉实主题精选的基金经理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其管理的社保组合收益率为全国第一,令人称道。

  最重要的是,嘉实主题精选对市场的理解与李先生不谋而合。嘉实主题的投资方向是“主题”,即某一类股票在某一特定时间集体增长。“比如人民币升值会刺激到某些行业的发展,可能就是嘉实主题主要的投资方向。”

  李先生说,资本市场越发展关联性就越复杂,找到驱动市场发展的因素,按经济运行趋势即“主题”投资的基金进攻性比较强,短期收益可能会比较好。李先生倾向买老公司的老产品,同时密切关注着新基金。在200多只开放式基金中,他重点跟踪30来只。“从历史上看,基金不可能只赚不赔,最危险的投资是不看历史上的亏损。”

  做基民,你准备好了吗?

  据相关机构统计,2006年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15328元,而同期深圳市的人均收入为22567元。也许,很多市民没多少财可理是今天最大的现实。从投资角度看,没有经过一个决策过程就盲目地进入基金,增加了自身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有些懵懂之中就赚了钱的基民也发现,前段时间的股市似乎傻子都能赚钱,开始理性起来。

  然而基民们的乐观情绪太有感染力了,热切盼望着大盘涨到3000点,甚至3500、4000……专家们的分析也总是打架:有的说2007一准是个“金猪年”,有的说是个“杀猪年”也指不定;有的说现在是持有新基金的大好时机,有的又建议震荡行情要挑选历史长业绩好的老基金。摸不着头脑的基民们今天信服这个,明天皈依那个。在投资专家们看来,连李先生那样投资者也只是做了基民最基本的工作而已。从完全不懂到比较精通,有多长的路要走啊,并且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完成的!

  《金融时报》撰文说,做基民容易,称职难。但同时指出,“基金投资仍是今后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分享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好选择之一。”有专家建议,一个基本合格的投资者,起码要做到了解基金、了解自己、了解市场、了解历史、了解基金管理公司。

  不管怎样,祝愿2007年股市大好,基民们赚的钱都能“落袋为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