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紧缩环境下投资者不必保守 无需捂紧钱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13:23 《钱经》杂志
——访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 本刊记者 张志峰 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就在三天前,存款准备金率正式上调0.5%。如此连续密集的出台紧缩政策,令市场人士措手不及。紧缩环境下,投资者是否就一定要捂紧钱袋了?人民大学的赵锡军教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再次升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钱经》:中国人民银行8月19日决定升息,这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之前已经上调过存款准备金率了。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加息的原因是什么? 赵锡军:加息完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从上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来看,投资和货币投放增长速度都比较快,银行1-6月份就投放了全年贷款额度的87%。虽然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两次提高存款准备率,这些措施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上半年经济增速还是过快,所以央行这次加息应在预料之中。加息也是为了巩固前几次宏观调控的效果。 另外,央行加息还能达到警示的作用,给市场造成心理影响。单从0.27%的加息幅度来说,实质性作用有限,但是对市场心理的影响更大,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钱经》:您认为小幅升息的实质性作用不大,为什么?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下一步还将继续升息呢?。 赵锡军:在中国,升息的紧缩效果只能间接的表现出来,升息并不能保证商业银行贷款的收缩。因为利率的市场化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对项目的评估也不是完全以市场为基础的。不像成熟的市场,投资一个项目,盈利水平会和融资利率有密切的关系,可能随着利率的变化改变投资的决策和方向。升息是对经济全局的调控,而不是局部的调控,但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部过热。并且升息的紧缩效果并不直接明显。 我认为再升息的可能性非常小,从6、7这两个月份的数据来看,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的增速都在减缓,生产领域的数据也显示放缓。这说明前一阶段的调控已经到了发挥作用的阶段了,已经影响到生产环节了。目前再次加息,这种收缩的势头会维持。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再升息的空间不大了。 《钱经》:除了加息以外,您对其他的紧缩政策效果怎么看,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次加息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长时间的紧缩周期? 赵锡军: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货币,这三项紧缩货币政策今年都采用了。目前通过央行票据来回收货币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也不是很显著。加息的作用是间接的。相比较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直接的办法,可以直接冻结一部分货币,当然能够冻结的货币数量远远比不上增量。 这些紧缩政策都是为了抑制所谓的“流动性泛滥”,也就是现在货币太多了,推高了各种资产的价格。不过,这个问题也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近几年快速增长,意味着商品交易的频繁,需要的周转货币自然增加。周转货币的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什么联系?还需要仔细分析。不能简单的从一些局部的过热就判断所有领域的钱都太多了、投资都过热。现在大家都谈货币流量的问题,而忽视了流向的问题,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所以说解决结构问题是关键,而这并不是长期的紧缩政策就能实现的,而且现在也无法判断我们的经济能否经得起长时间的紧缩政策。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