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每户人家一幢别墅 浙江慈溪人的致富秘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 09:53 北京娱乐信报

  

每户人家一幢别墅浙江慈溪人的致富秘诀(图)

慈溪庙山村农民住的别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历时一年深入慈溪采访调查 推出报告文学《贫穷致富与执政》

  30年前,浙江慈溪因穷而闻名,很多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甚至去西北打工。但今天,慈溪的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已不算稀罕。在短时间内“群发”富翁,此处被认为是“中国之最”。

  这个昔日严重缺资源的地方靠什么富起来?是个很大的谜。著名作家王宏甲历经一年时间,前后数次去慈溪采访,日前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贫穷致富与执政》,他通过对当地企业家、农民、基层党政领导的采访,解开了这个谜团。本报记者日前对王宏甲进行了专访。

  为什么选慈溪

  “严重缺资源的地方富起来是个谜”

  问:现在经济发展得好的地区有很多,比如温州、

义乌、南街村,为什么您选择了慈溪作为采访和写作的对象?

  答: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它曾经很穷。它的土地全是围海造出的盐碱地,连种粮都不宜。它靠海但不能下海捕鱼,因为陆地以北全是滩涂,滩涂外才是海。上世纪80年代,很多农民青年纷纷离乡,到内地甚至到西北打工。

  但现在,慈溪党政机关、事业在编人员,年均收入达七八万元,为全国同比最高之一,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1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445元,2005年全市人均GDP超4500美元。

  我可以做一个对比,2004年慈溪工业总产值为1200亿元,而北京海淀区工业总产值是773.1亿元;但慈溪的常住人口是100万,而海淀是300万;慈溪这100万人中绝大部分是初高中文化,而海淀则是全国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当然地处首都的海淀服务业超过慈溪。

  问:对,感觉慈溪人确实很有钱。我记得书中写过慈溪庙山村一个叫陆汉振的企业家,用他的话说:“看了我们庙山村,你就知道华西村没办法比了。”

  答:庙山村原来很穷,元朝灭亡,朱元璋把一些元朝降兵降将和家属放逐到这个海边村落。他们从事的多是抬棺材、当轿夫、做脚夫、收破烂、阉鸡之类的行当,被称为“堕民”。但今天,庙山村320户人家,就有320幢别墅。这里有亿万富翁,也有百万富翁。村里每年拨出40万元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投款500万元建造免费的老年公寓。村中有村心公园、滨江公园,又投款3000万元建了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庙山公园。

  陆汉振是当地著名企业家,他靠做橡胶轮胎里的骨架材料,做成了亚洲最大,他的企业光纳税就达到12亿多元。

  问:不过似乎很少看到有关慈溪的报道。

  答:慈溪的人更像是“行者”,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这个从前严重缺资源的地方靠什么富起来?这是个很大的谜,所以我选择它作调查。

  他们到底有多富

  “饭桌上千万富翁没有发言权”

  问:您初到慈溪时,有什么让您感觉很意外的吗?

  答:也没什么太意外的,因为我来之前就已经听说这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很好了。如果说有意外的话,就是我刚到慈溪吃饭时遇到一个年纯收入千万元的农民。我怎么也没想到他是个千万富翁,因为怎么看他都是个农民,在饭桌上似乎都没有他说话的份儿。当我拿出笔纸想采访时,旁边的人却说,这样的人,慈溪到处都是,有什么好采访的。

  问:慈溪人致富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答:比方说,北京人想做企业,想的大都有个不简单的规模;想搞个产品,想的是个“整机”的形象,那要多少资本?光打听注册资金,就令人望而却步。

  慈溪农民缺资金、缺技术,是从小零件开始的。比如半导体收音机有个手拉天线,天线顶端有个小塑料件,这个小不点只有黄豆大。但慈溪人把这个东西卖给国有企业,价格比国有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还低。农民缺很多资源,但有最根本的资源——人力资源。这种起步方式,谁都学得会。

  另外,领导者是关键。比如当人们在讨论“姓资姓社”时,慈溪当地政府制定了“六不限”政策。文件在定出前五项不限后还恐有疏漏,在第六条写道:“凡无明文规定禁止、限制的一律放开,均与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慈溪“六不限”等一系列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是涉及每个百姓的,人人都可以这样做,你就不必到领导者这儿找特权了,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防止和减少腐败的举措。

  富翁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敬重知识”

  问:我在看书时注意到,慈溪老一代的企业家文化水平并不高,初中毕业就已经很了不起。但他们却能走出国门,将产品卖到全世界。这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答:他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这使他们敬重知识,并懂得去依靠和利用他人的资源。

  从小处说,他们不懂外语,但出国办事什么都不耽误。“只要管好护照和美元就可以了。”他们去国外谈生意,在街上看到像中国

留学生的人就搭话,一问果然是,谈好价钱就OK。靠留学生当翻译,在外谈成了不少订单。从大处讲,由于他们的产品科技含量低,没
竞争力
,这促使他们从“模仿制造”向“研发制造”突进,这就需要引进高技术和高管理人才,并让“两高人才”持有股份。

  问:老一代企业家文化程度不高,有一部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们现在对子女的教育如何?

  答:现在非常重视教育。如横河镇有个相士地村,全村1964人,外来打工人口约3倍于当地人口,2004年这个村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15个亿,并影响全镇24个村都发展起来。横河镇就有学校16所,其中包括技术学校1所,另有幼儿园21所。

  慈溪人子女出国留学的在宁波市属各区县最多,这些子女学完就回来继承父业。如果说父辈是从做产品起家的,子女则致力于企业建设本身,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靠第二代做出国际化面貌。

 新农民是什么样

  “善于学习,尤其是善于倾听”

  问:您的书中写了几十位慈溪人,有农民企业家和普通农民,也有基层官员。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在这些人身上,您是否感受到一些共同的东西?

  答:善于学习,尤其是善于倾听。他们有能力非常认真地听你说,在这种认真中筛掉你说的大部分废话,捕捉到你一两句有用的话,然后就这一两句话向你请教。如果还没弄明白,继续向别人请教。一旦弄懂了是有用的,就会去做,转化为经济效益。许多做成大业的产品,当初就是从听到的一句话得到启发的。

  问:您把慈溪人称为新农民,您觉得这些农民的“新”体现在哪里?

  答:农民办企业,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承包制后分散的土地再度集中,建标准化农业基地,农民把做企业的经验移植到土地上,发展订单农业,规模已占农业的70%,且大部分农产品出口。农民还通过网络组织远程供销。各业出口产品已销往176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自营外贸出口总额分别排在慈溪这个县级市之后,包括陕西、重庆这样的省市。

  那里不仅已超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关键的是,农民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把自己创造出来,由此产生三个成果:一是新农民,二是新农业,三是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没有新农民,不会有新农村。

  问:虽然慈溪现在很富裕,但当地也有贫富差距的问题。对这一点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改革开放前期,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主要流向效益,即支持企业发展,于是财政资金更多地流向“赢家”。几年前政府调整政策,财政资金更多地流向扶弱。比如政府出资建标准化农业基地,即水、电、路等设施全部由政府承担。以工助农,把从工业得到的税收反哺到农业。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培训农民由政府买单,加强公众共享的公共设施建设,使共享程度高而相对减少基本生活的差距。这是一项发展中的工作,需要用政策去调整。

   别人能借鉴什么

  “要像慈溪人那样,要能起步”

  问:《贫穷致富与执政》是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推荐的“三农”优秀图书。您也曾表示,想通过慈溪,带给很多依旧贫穷的地区启发。您觉得这种启发到底是什么?

  答:我跑了不少省区,看到的贫穷乡村全是企业办不起来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千难万难,最难的其实是难以起步,那就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农民觉得自己落后,政府官员也说缺资源。

  我感到第一步是要像慈溪人那样,要能起步。在一切缺资源的地方都有人力资源,办起企业得到锻炼才能增长才干,生产力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人,才能得到进步,也才有可能吸收慈溪发展中的经验。概括地说,我相信慈溪能做到的,我国大多数地方也是能做到的。

  信报记者赵明宇  

  【记者手记】

  启发才是更重要的

  关注《贫穷致富与执政》首先是由于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隋丽君。她在图书界名气颇大,很多重量级图书都是她一手策划编辑的。

  从她那里得知《贫穷致富与执政》要出版的消息后,开始是有些纳闷的,不知道她为何关注这样题材的作品。但得知作者是王宏甲后,心里大概知道一二了。因为王宏甲是国内报告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等我看完书,对隋丽君和王宏甲就更加钦佩了。这本书讲述的是慈溪人拼搏奋斗的经历,但带来的经验和启发才是更重要的。

  都市里很多人,做梦都想找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相比慈溪人,看这本书可以领悟到更多的东西。正如王宏甲所说,慈溪能做到的,大多数地方也能做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