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来临爸爸们精彩理财 30而理40而获50而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7:31 金融投资报 | |||||||||
“爸爸”因理财而“富” “父亲节”的来临,似乎更强调了男性作为大多数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在“她理财时代”的今天,“爸爸”们的理财同样精彩。 男人30而“理”
现在很多男人都在三十岁左右成为父亲。增添家庭新成员的喜悦,同时也是男人随意消费“好时光”的真正结束。然而,生育一个BB和抚养他到18岁的开支居然要49万元!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人物:付先生,32岁。事业单位中层,月薪3000元;付太太月收入2000元;两人所在单位均投保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险,年终奖另计。小孩1岁。 除了已买下产权的房改房外,付先生家的财产主要是8万元存款和近3万元的国债。从“准爸爸”时开始,付先生就没有停止过只出不进的“投资”。孩子出生后家里的基本生活开销更是逐渐看涨,孩子的教育投入也会逐年增加,从去年起每年平均增加3000元为孩子购买两全险。付太太还打算去读研究生。 专家建议: 付先生的家庭处于成长期,风险承受能力属中等偏上。家庭理财目标除了大人和小孩的教育金积累外,还应考虑通胀背景下的财务安全和资产增值。金融资产投资组合比例建议为:保障类寿险10%、组合存款和债券30%、股票基金及理财保险60%。另外,保险品种需要调整。夫妻两人都须加买意外伤害险,单位所提供的医疗险保额需要检查和补充,补充养老保险也是十分必要的;给孩子投保的险种目前暂不适用,也应购买意外险和医疗险。 男人40而“获” 当三字头的年龄划下句号,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男人会突然发现生活里多了些不浓不淡的阴霾:房贷又涨了,孩子需要请家教,有那么多的账单要付,父母看病的花销逐年递增......大部分40年龄段的男性所需承担的家庭责任渐渐增加,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应走低,投资相对保守,但仍以让本金快速成长为目标。 人物:周先生,41岁。公司项目部经理,每月税后收入12000元,奖金另计;周太太为全职主妇,儿子10岁,一起生活的还有两位老人。现有160m2的住房一套、价值20万元的汽车一辆、60万元定期存款、4万美元活期存款、5万元国债和市值20万元左右的股票。公司给上了养老保险。家庭月支出6000元左右。目前有三个理财目标,一是八年后送孩子出国留学,二是赡养父母,三是为自己和妻子的养老作一个规划。 专家建议: 一、银行存款中,应急准备金3万元可存为通知存款,随时可支用;定期存款7万元用于女儿每年教育支出及择校费支出,其中,3万元存一年期,4万元存三年期。 二、作为留学基金的4万美元可选择荷兰银行保本浮动长期票据,期限8年,预计年收益7%。 三、3年期国债5万元作教育基金;5年期国债10万元作为养老金准备。 四、以20万元认购信托产品,期限2-3年的基本建设项目信托产品可作为父母的赡养金投资,一般预计年收益5%。 五、以30万元的总额投资基金,教育金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配置型基金,如保康消费品基金;养老金因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稍强,可在配置型基金之外搭配部分股票型基金,如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基金预计平均收益率为9.06%。 六、股票投资调减为10万元,作为有风险的收益增长点。 七、全家每年投入2万元左右的保费支出。周先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保险和定期人寿保险;周太太因无单位保障,应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保险和养老保险;给儿子投保少儿险。 男人50而“智” 经过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和日积月累的财产安排,随着孩子逐渐成年,五十年龄段又成为赚钱的后高峰期,但控制风险的意识已很强。他们寻求的是降低投资风险,积累养老费用而不使其贬值,规划有质量的“退休”生活。 人物:林先生53岁,林太太51岁。林太太现已退休,女儿24岁已工作,三人合计月收入约1万元,均买了社保。一家三口每月生活开销为4000元左右;医疗费用3000元/年;旅游支出10000元/年。全家现有定期存款6万元,活期存款3万元,国债10万元,保本基金5万元,房产两处(一套100m2 自住,市值约40万元;一套70m2出租,市值约30万元)。 专家建议: 在为养老目标进行投资时,应注意风险控制,实行稳健偏保守型投资策略。 一、建议保持较充足的流动资金作为基本储备。同时,在日后的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方面也应该以储蓄为主,维持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资金急需。 二、适当地买一些商业保险。因为林先生夫妇的货币资产不是很多,一旦发生重大意外或大病情况,以现有的资产应付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林先生可以为自己和妻子做一个保险计划,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补贴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等适合的保险产品纳入养老计划中,每年的保费支出控制在万元以内。 三、如果希望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可适当拓宽投资领域,如成长型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但对于高风险投资项目要相当谨慎。本报记者向赫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