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林:赚钱方知理财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陈宏伟 2006年5月22日,于林(化名)找了几个装修工人,准备装修他在北京的第二套住房。 于林和装修工人算了一上午的账,按照事先确定好的“经济实用”的装修原则,最
这是一套二手房,2005年12月买的,位于北四环和八达岭高速交汇处,交通便利,位置一流,离于林的单位不算远,面积也说得过去,一家三口,即使有老人来同住也勉强够用了。 但是,不想做精装修的于林似乎无心在这房子里长住下去,在与装修工人聊天时,他已经透露,不久的将来,想把这套房子卖掉,再换更大的房子——如此,这套房子事实上是于林的投资品。 即使现在就把这房子卖掉,于林也算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投资:于林买这房子花了63万元,据称,现在市场价已经到75万元了。但于林却又并不着急出手,他还想等等。“我相信北京房价还会继续涨下去!”于林说。 于林自认为不是一个精于个人投资理财的人。再说,他平时工作太忙,也无心过多关注个人投资理财的事情。但这几年,尤其是这两年内,于林确实从投资房产当中尝到了甜头。 2000年,于林抛妻别子,只身一人,由南方某小城到北京发展。 经过三年打拼,于林在北京立住了脚,还办了工作居住证,也彻底打消了再回老家的念头,从而考虑将妻儿接到北京一起生活。 有恒产才有恒心,要做长远打算,自然首先要考虑住房问题。 2003年,于林用三年来积攒下的12万元做首付,并向银行借款22万元(15年还清,每月约还款1700元),在健翔桥附近购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不大,建筑面积70平方米,基本上没有客厅,三口人住就嫌挤了。依照于林当时的经济实力,也只能买这样的房子。 因为决定移民北京,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于林与妻子商量将老家一套房子卖掉。那房子是于林1998年花16万元买的,从来没有住过,得益于这几年家乡社会经济发展,房子的价格也在逐年上升。2004年底,于林将老家那房子以32万元的价格出了手。 手里有钱后,于林有几个选择:将钱存进银行,还银行房贷,或者是再投资。于林没有多加思索,便否定了前两种选择,凭着商人的直觉,他想再买房。 不过,当时于林想买房并非出于投资考虑,而是想自己住,因为第一套房子太小了,考虑到以后还想时常接双方老人过来住住,这小房子就更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早晚要买大房子的话,我觉得晚买不如早买。我当时就想过,没准儿北京房地产价格也会像前几年的上海那样疯涨。再说,有2008年奥运会这一‘利好’垫底,这时候买房肯定不会吃亏。”于林说。 2005年大半年的时间,于林和妻子都在到处找房子、看房子。因为主要抱着自用的想法,没有明确的投资指向,那段时间,他们主要瞄准大户型、新房子。“有几次差点就决定了,但鬼使神差的,又都黄了。”于林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其实这中间也有钱的问题,于林中意的那些房子价格基本上都在百万元左右。以他当时的经济实力,真要买了,压力还是不小的。 于是,悄然间,于林夫妇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既然不愿意承受过大经济压力,不如暂时不考虑房子“一步到位”的事情,先琢磨怎么将手里的钱盘活、增值。但于林的说法是:“买下现在这套房子纯粹是临时起意,就是看着自己30多万元钱白白躺在银行,觉得不对劲。” 念头一转,再选择房子时考虑的因素就不一样了。“面积未必要很大,房子也未必要多么新,只要地段好,升值潜力大就可以了。”于林说。因此,他把目光盯在了自家周围——健翔桥附近,这地段之好、升值潜力之大,“地球人都知道”。 于林也考虑过价格承受能力:当时自己所有的钱加起来约有43万元;一个亲戚手头有20万元闲钱,也不想做什么投资,愿意无偿借给于林。两笔钱加起来共有63万元。于林不想再向银行借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还款压力,所以决定将房子的价格控制在60万元左右,这样,面积不太大的二手房就又成了必然的选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家曾经多次和于林联系过的中介公司很快给于林推荐了现在这处房子,于林夫妇看了房,位置、价格、户型都比较合意,当即下了决心。 于林现在的想法是: 将这第二套房子简单装修后,家先搬进来,以便可以把双方老人接过来团聚一番——毕竟与第一套房子相比,这套房要宽敞多了;一旦市场行情合适,又可以将房子果断售出。 对于第一套房子,于林也做好两手准备。或者出租,预计月租金应当不低于1800元,可以以租养房,自我循环;或者出售,按眼下行情,可以卖到44万元——与当初买价相比,也可以赚到10万元左右。 这样,经过两年简单运作,至少从价值上,于林以总共50多万元的投入,轻松赚回20万元,粗算下来,投资回报率高达40%。从资产实物形态看,以老家小城的一套住房,换取了北京两套住房,其潜在价值自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更有意思的是,于林是在没有什么理财概念的情况下完成自己资产增值的。算了算账后,于林似乎悟出来了:这年头,存钱不如理财,投资别的不如投资房地产——至少在北京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