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亲历 > 正文
 

野照相出身的汽车大亨敢为天下先 对失败无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16:14 《理财》

  利东

  随着吉利汽车在香港上市,吉利集团掌门人李书福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可他的发家史和传奇经历却鲜有人知:当初他不过是个120元创业的“野照相”,在冰箱行业挖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却最终身价高居大陆富豪榜第25位。李书福的几次起起落落集中体现了两种突出的精神气质:面对机会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
所畏惧!

  越玩越大 “野照相”当了冰箱厂厂长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他最早算得上做生意应该是1982年的照相生意。“当时就是父亲给了120元。”李书福说。那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片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上都是从1984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在吉利汽车流传的故事是,这一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现在看来,浙江所谓的“小狗经济”在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部件。据说,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这时李书福作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但李书福决定冒险。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

  “我们电冰箱非常成功。”面对记者,靠在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会议室的沙发上,李书福回忆起来那段历史还有些兴奋。“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有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

  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但冒险也让李书福付出了代价。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后来,李书福离开北极花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身份是学生。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外出学习,到目前为止,他分别在深圳、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过,他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

  商海沉浮

  跌倒了再想法站起来

  李书福最大的商业失败是在海南。1992年前后海南

房地产热潮正猛,李书福带着数千万元赶赴海南。“海南地产热那一段,几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李书福说,“这一段就不要讲了嘛。”李书福在海南进行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做了些什么项目,李书福很少向外人谈起,在他个人的介绍中,这一段也被省略。海南房地产的失败,李书福说,给他最大的教训就是:“我只能做实业。”

  与他在海南房地产失败不太为人所知不同,李书福从足球行业仓促退出那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上新闻。

  2001年3月16日,吉利集团与广州签署协议进入广州足球队,随后广州吉利足球队晋级甲A失败。10月4日,李书福宣布退出足球行业。但他没有选择默默地退出,而是揭开了国内足球的一些“黑幕”。“足球黑幕”因为李书福的高调退出以及他点名道姓的批评而成了热点话题。之后,媒体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足球“反黑打假”时,被冠上“大炮”之名的李书福又选择了沉默,到现在,他几乎不再提及这段历史。“失败,这些都是实践的过程,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李书福说,“我在1992年就开始做有关汽车产业的研究。”李书福还说,13年前,他就有理想要做汽车,并且对国家政策以及汽车市场作出了判断。目前,能看到李书福最早对汽车产业感兴趣的证据是,1989年他在深圳时买的那辆中华轿车。

  李书福把花6万元买来的深圳生产的中华轿车,直接开回了台州,“开回家乡我就自己想造车了”。

  在这之后,李书福有一段制造摩托车的经历。1994年,李书福从海南回来后,参观了一个国有摩托车企业后发现“做摩托车很简单”,他给浙江台州打理

装修材料公司的哥哥打电话,提出要生产摩托车。

  李书福决定借用当地一家小型国有摩托车生产批号,进行摩托车生产。7个月后,李书福和同伴们研制出中国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又研制成功了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取名“吉利”。

  “我们当时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踏板摩托车。”李书福说,踏板摩托车销路一直看涨。

  但李书福真正动手造汽车是在1996年,李书福把买来的一辆奔驰轿车拆了,托人从香港买来零配件,重新组装成一辆汽车,自己开上街兜风,并且在台州电视台做广告。果真有人打电话咨询。

  李书福认为造汽车的时机已经成熟。1997年以后,李书福和吉利的故事广为人知,他奔走呼号,没有轿车目录就借道四川一家客车的生产目录生产

两厢车

  最为著名的一句对白是:一位管理部门的官员对李书福说,你造汽车无异于自杀;李书福回答,那就给我一次自杀的机会吧!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10天,吉利正式登录国家发改委的轿车目录。吉利汽车成为惟一获得轿车目录的民营企业。2003年吉利汽车销售超过8万辆,利税达到3亿元;2004年销售超过10万辆,进入中国轿车销售前10位。

  “吉利汽车三分之二要出口到海外。”李书福说,吉利集团正在与除马来西亚之外的其他数个国家的企业谈合资建厂事宜。

  香港上市

  让吉利车跑遍世界

  李书福穿着整齐的西装,手中拿着一把印有“吉利汽车”4个大字的雨伞。浙江台州的气温是28℃,天气闷热,下着小雨,李书福就这样站在那里,身后是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这是2005年6月14日上午。这天,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吉利台州路桥基地视察。李书福看起来有些兴奋。这次视察不同于以往,浙江省各地汽车厂的老总,几乎全部到齐,他们生产的各种汽车就停放在吉利汽车路桥生产基地的大院里。

  “李书福就是浙江汽车企业的老大。”在现场,另一家刚刚进入汽车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下午,李书福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反驳“浙江汽车企业老大”的说法。

  一向喜欢张扬的李书福,那天并没有把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署协议的事透露出来,就坐着自己的大红色吉利美人豹跑车离开了。

  7天后,李书福出现在香港媒体面前,宣布的又是一个重大新闻。吉利汽车一位公关人员向记者描述:“吉利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署协议,双方计划合作在香港开发中级轿车。”

  这是一个月内,李书福第二次签署类似的合作协议。更为隆重的是,5月30日,吉利与马来西亚IGC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马来西亚生产吉利轿车,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政要出现在协议签署仪式上。

  6月21日,李书福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署协议后,并没有返回。“21日我还要接受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培训。”李书福说。他的身份刚刚变更为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董事局主席,半个月前,李书福的吉利控股集团斥资1.53亿港元增持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的17亿股,进而实现在香港借壳上市。

  香港上市让李书福身价陡增,经常出入国内外,但这个贫寒出身的富翁“抠门”的作风,与其身价一样出名。

  在李书福的穿戴上,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那双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李书福曾当场把鞋脱下,表示其穿的是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皮鞋,物美价廉,结实耐用,价格只有80元。

  “就是这双鞋。”李书福一边承认确有其事,一边把自己的鞋子在记者面前展示着,“今天太忙没有擦亮,擦亮是非常漂亮的。”“这双鞋已经穿了两年了。”同时,他拉着自己的衬衣问坐在旁边的总裁助理,“咱们的衬衣多少钱?”“30元。”助理回答。“这也是纯棉的,质量很不错。”李书福说着拉着自己的印有“吉利”字样的衬衣让记者看。

  据说,有一次,李书福来到位于北京的一个下属企业视察,在公司大厦的门前被保安给拦住了,保安之所以不让他进楼门,是因为这座大厦“谢绝民工进出”。

  “就这身300元的西装,穿着满世界跑。”李书福指着自己身上的西装说,“没什么不好嘛。”同样,吉利内部管理也秉承李书福的作风,据说,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定机票,如果同一时段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定全价票。

  也正是因为李书福的抠门,吉利汽车才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一直保持同级车中价格最优的水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