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进房时正逢老公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一见是“知心姐姐”卢勤在接受主持人王志“面对面”的访谈,我立即坐下来一起看。卢勤说:“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老公的一个堂弟初中都没毕业就到社会中混去了,小小年纪就交了女友,两人吃饭总蹲酒店饭馆,浑身上下穿戴名牌,手机一月一换,用挥金如土来形容他们一点儿都不为过。
他们整天忙着开车兜风,购物,出入各种时尚场所。身边钱多了就去赌博或者旅游。他的女友甚至说:“我身边有多少钱就得花完了才回家,不然回去就不舒服。”而他们的父母呢?或者忙着挣钱无暇管束,或者根本就无法管教。他们省吃俭用,不断积累财富,而他们的孩子却不劳而获,不断挥霍他们的劳动成果。
我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有没有感到心痛,但我确实很为他们痛心。说得好听点叫“啃老族”,难听点就是“败家子”!有亲戚感叹这个当初聪明伶俐的堂弟品学兼优,如今落到这种地步,做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堂弟的老爸三叔辩解说:“能怪我吗?我花那么多钱让他去念书,他不好好读应该怪他自己!”没文化的三叔总以为金钱投入得多就是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
我的两个年龄相仿的老乡在同一座城市经商,但一个生意兴隆,富甲一方;另一个却门可雀罗,负债累累。也许是因为经商方式的迥异,他们的投资理念也完全不同。富裕的这个到处置地买房,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多,但他把子女全托在老家的老师那里。而另一个努力还清欠款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上海贷款买了一套房子,然后举家迁到上海,让子女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接受最好的教育。当然在上海接受教育的孩子不一定就比在老家的强,但这个老乡对教育的重视却让人由衷地赞叹!
我很羡慕儿子现在的生活。小时候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儿子早早就拥有了。虽然我们完全有能力给儿子更多更好的玩具,让他享用名牌物品,送他上最好的幼儿园,但我们更愿意让儿子平凡一点儿,朴素一点儿。儿子的衣服很多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穿小了的,《婴儿画报》社赠送的小书包破旧了也照样用着。有些小朋友漂亮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形形色色的文具,而儿子那个不起眼的小文具盒里每天都只装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家里有车,完全可以像其他家长那样每天开车接送儿子,但除了冬天最寒冷的那段时间,我们一般都带儿子步行40分钟往返于家和幼儿园之间。
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要让孩子们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但我还是希望儿子能接受这种传统美德的熏陶。有一天早晨,我让儿子穿裤子,儿子却噘着嘴对我说:“妈妈,你别给我穿有洞的裤子吧!”这话儿子对我说过好多遍。小小的他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可能是怕别的小朋友笑话吧。去年儿子在外面玩的时候摔了一跤,把这条裤子摔出了一个洞,我就顺势在边上再剪出一个来。原以为这样设计得挺好的,儿子却还是因此感到难堪。我开导他说:“有个洞有什么关系呀?这样的裤子别的小朋友还没有呢!你这条裤子是独一无二的!”儿子听我这么说才又高高兴兴地穿上它上幼儿园去了。
我们从来不轻易满足儿子的要求,哪怕只是一根一块钱的雪糕。有一次,我见天气确实很热,就买了两根雪糕跟儿子一起吃,儿子非常高兴,大声问我:“妈妈,今天你怎么让我吃雪糕了呢?”现在许多孩子总嚷嚷“无聊”、“没意思”,不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惊喜和感动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更让人珍惜。我很少给儿子买小汽车之类的玩具,但总会买地球仪、放大镜、手电筒等作为礼物或者奖品送给他。我给儿子买得最多的要数书了。才四周岁的他自己就有满满几抽屉的书。奶奶总说:“才这么大就有这么多的书,要真等长大了,就得用一间房来放书了!”其实奶奶的潜台词是:给这么小的孩子买这么多书真是浪费啊!但我总是想,一个爱书爱学习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有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词:“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光会创造财富还不行,还得会积累财富。像我弟弟,办个小厂一年能挣个十几万,但干了五六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只能混个吃喝,连个安身之所也没有,就是因为他不会理财。什么都要从孩子抓起,理财也不例外。儿子的压岁钱,每年我都分文不动地把它存进银行。平时,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带着儿子一起去购物,让儿子知道哪些东西有用一定要买,哪些东西可买可不买,而有些没用的东西根本不必花钱去买。儿子喜欢跟我玩买卖货物的游戏,而我喜欢和儿子讨论有关“假如你有一块钱,你最想拿它去买什么?”之类的话题。我相信在游戏中,在交流中,儿子会慢慢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的价值观念。
老公是个很操心的人,他总说要趁年轻多挣点钱,要不然把儿子培养到二十五岁不知要多少钱呢!我却认为他是杞人忧天。儿子成年后,将来自己会想办法养活自己。如果要为他把那么远的生活都设计好了,自己太累不说,对儿子也有弊无利。为孩子想得太多,只会让更多的孩子成为时下流行的“月光族”。“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说得很好:“将来的事让将来的人去操心。”
把孩子变成财富吧!用心,用情,用你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