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谁妨碍了中国人理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 16:56 招商周刊

  □ 本刊记者 万妍

  [策划前言]

  现代理财,理应是运用储蓄、保险、证券、外汇、期货、收藏、住房投资等多种理财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从而规避风险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组合拳”。在中国却偏偏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国外媒体将此现象称其为“最具浪漫主义的理财观念”。是浪漫抑或无奈?但凡尝试过中国式理财的人,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有“新贵”创造财富惊喜的国度,一个被众多金融学者、国外理财机构视为蕴含着理财发展潜力的宝地,理财市场的发展却总难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现状。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我们投资理财?

  市场变数让

理财风险不断攀升

  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存款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工薪阶层一般会将年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储蓄。居民储蓄的资金规模,比其它任何一类市场资金(包括海外资金)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西方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却有着很深的现实根源及历史根源。

  中国人对于金钱的表述向来是含蓄和婉转的。大多数中国人重“节流”轻“开源”,诸如适度储蓄、避免过度消费等“勤俭持家”之道,绝大多数人都得以继承。节俭是一种变相的理财,聚财。

  最近上海流行一句话:“跑不过刘翔,你一定要跑过CPI”。如果资产相对收益低于CPI,通胀的压力可谓是紧随其后,目前CPI已超过储蓄利率,我们已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负利率时代”。利用储蓄来进行理财的方式显然不再“靠谱”,尽管老百姓已经感觉到靠利息“生钱”不再适用,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继续。用青岛光大银行首席理财师宗学哲的话说,“通胀是财富最大的小偷!”

  再看最贴近于眼前的现状,有经济专家、学者提出,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大调整的时代已经来临。尽管有着经济过热、通胀温和持续、调控效果稍有偏差等现实压力,但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逐步地由银行存款为主转向以存款和基金、

股票
证券
化金融资产并存的格局。

  虽然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的开户数不断增加。但就对投资者来说,当前市场上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已成为最大的风险。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让那些建立起理财意识的新手变得更紧张,往往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都让他们的信心变得更为脆弱。也许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金融市场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帮助投资者解除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

  然而,宏观政策预期的不明确、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再与股市所固有的风险叠加,让我们这些坐着“过山车”的股民,唯有在血雨腥风中尽快“现实”和“成熟”起来。看似“浪漫”的蜜月刚过,但柴米油盐的踏实感觉暂时似乎又无法找到,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股民谈到自己的心情,最常提到的一个词还是“痛并快乐着”!

  特色理财,区别不大

  莎士比亚说:“一千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著名的“二八定律”预测准确,那么未来20%的财富将要由80%的私人理财师管理。如此一来,我们所期待的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是不是该更多呢?

  某企业高管张女士谈起最满意的理财师,是这样评价道:“他应该是坐下来能理财;站起来能讲课;走出去能代客的人。”张女士觉得把钱交给理财经理,最看重并不是他有多少证书和学历,“在国外,最优秀的理财师年龄通常是在40岁-50岁左右,而他们被客户认可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资格认证,而是个人经历和独到的见解。”

  随着中国理财市场的逐步升温,理财规划师这一职业被誉为“最热门职业”,各种理财规划师的培训认证体系也相继浮出水面,如美国的CFP、CWM;香港的RFP;中国的国家职业标准等。其实,无论选择哪一个培训认证体系,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都是有益的,系统地学习理财规划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对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考取了理财规划师的证书不代表你就是一位合格的理财师,更不代表客户一定会接受,关键还是能否为客户理出“不一样的财”来。

  张女士说:“现在一些银行的服务大同小异,没有太多区别。也就是看自己的工资账户开在哪家银行,就近办理业务。我有这么些VIP卡,更多是因为业务、朋友等关系所以多开了几家银行的卡。”

  走访几家银行期间,记者也发现有部分理财人员确实存在问题。比如:对国家金融政策不熟悉;介绍产品多过理财建议;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力不足;差异化的服务太少;理财师流动现象太频繁。据一些资深理财师观察,中国目前最主要的理财事业及其发展前景是最高端的咨询顾问,这与国外专人理财有区别的,与中国的理财模式有关。

  老百姓不太信任理财师(包括私底收入等),加上监管体制和法规依然存在漏洞,难免担心由理财师代理操作的话,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理财的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又往往有向非法集资方向发展的忧虑。

  另外理财师水平依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例如有部分是从客户经理转变而来,对于专业理财知识和实践方面仍存有一定“断层”;再就是像前面所提到的,因为职业缺口而投奔各大理财职业认证培训的也大有人在。记者就有位朋友,从前是在某公司担任出纳的职务,为了投入理财师的行列,辞职在家“闭门苦读”数月,最终通过了认证考试,“混入”了某银行理财部。倒不是对此类方式持反对态度,就像我们常说的,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理财师的队伍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老百姓的理财观念同样也需要成长。唯有打出“特色理财服务”、“代客理财”的同时,减少操作中的雷同“套路”,让客户切实找到专属的“财务医生”,就非常有必要了。

  理财教育和技巧不成熟

  配合人生规划,理财的功能已不限于保障安全无虑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这时,如果还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玩金钱游戏”,与己无关的行为,那就证明已落后于时代。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理财教育,人们在投资理财实践中易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守原有的片面认识,不愿意积极学习;要么没有主见,看到别人赚钱,不分析自身的情况就盲目跟进。前者是理财的阻力,后者则是完全没必要付的学费。

  宗学哲就碰到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一位客户拿着6万元人民币要买基金,想让理财师为其推荐。宗学哲询问她有多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客户说如果亏了10%的话,肯定受不了。面对这样的回答,宗学哲最终委婉地告诉客户,她可能并没做好投资的准备,谁知客户却质疑:“我认识的人里,买基金都赚钱了,为什么我买就要承担风险呢?”

  宗学哲指出,理财投资也是有个“时间差”和“价格战”,但最关键还是理财认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就觉得天上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看到别人赚钱,也应该想想,为什么别人会抢先一步投资。投资必然会有风险,而理财的目的就是要规避这些风险,或者把风险降到最低,让收益最大化。”

  理财的乐趣也就在于你能长期参与到财富的变化无限可能中。而目前,很大部分人虽然有了理财的举动,也看到了不会理财将要承受的现实压力。这种举动往往好像在“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

  [相关链接]

  中国人理财观念的5大误区

  误区1:理财就是赚钱

  有72.9%的公众赞同“理财就是生财,让财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其实,这种理解容易让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误区2:我只存银行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近七成的公众都认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有36.90%的公众认为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而52.10%的公众不同意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这与上面的观点基本吻合。

  误区3:节俭生财

  节俭生财,这是我国居民的传统理财观念。调查中,有48.80%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有38.50%的公众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对立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理财观念在发生激烈的碰撞。

  误区4:轻视专业

  “银行顾问只是为了获利或者销售业绩才向我推荐某种产品的”,40.60%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36.70%的公众不同意这个观点。收入越高的公众赞同这一观点的越多。

  误区5:没空理财

  “理财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我没有时间与精力”,有54.50%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也有超过1/3的人同意这个观点。分析显示,学历越高,年龄越低的公众则愿意为理财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