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走出创业天地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17:54 新浪博客

  ——环县劳务经济发展启示录

  连日来,在环县农村,群众谈论最多的是“到新疆采棉”,9月3日,该县组织5000名劳务人员西进新疆。环县合道乡朱家塬村农民田富知道这个信息后,急忙找乡政府报名参加。“今年天旱,庄稼颗粒未收,我正盘算着如何弄点收入,没想到政府都帮咱找好了……”田富有一见到乡里负责报名的小薛就高兴地说。跟田富有一样,在旱灾之年,越来越多的环县农民开始转变观念,许多农民也在劳务经济中尝到了“甜头”,目前,该县劳务输出呈现出一派生机。

  从“不愿出”、“不敢出”到“争相外出”

  张红亮是芦湾乡庙儿掌村农民,因为家里穷,初中没有念完就辍学了,家里有他和哥哥两个精壮壮的小伙子,地里的那点活不经干就完了,有人劝说张红亮出去打工挣点“活钱”,可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他,总觉得外面人生地不熟,怕出去被人“哄骗”,2004年县劳务办组织一批劳力输往

东莞一家电器厂,乡村领导多次给张红亮做工作,他才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南下广州务工的列车。在厂里勉强干了半年时间,张红亮总觉得限制太多,不如在家“自在”,偷偷地从广东溜回了家,在家闲待了几个月,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张红亮后悔了,他又“厚着脸皮”多次求着县劳务办领导“找工作”。前年张红亮被输往深圳比亚迪公司,这次他才觉得了工作机会的来之不易,在公司踏踏实实的做起了工作,去年年底,张红亮的父母收到儿子寄回来的8000块钱,着实让邻居们羡慕了一阵子,年还没过完,庄里的十几个年轻人就出去找活干了。像张红亮一样,刚开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都觉得“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甚至会有出外打工怕左邻右舍取笑的思想顾虑、怕过惯了农村生活的自己不适应城里人的生活,不愿出去,也不敢出去。这两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外出打工的人家一年一个新变化,而死守在家的农户日子过的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很多人坐不住了,争着抢着要出去。该县外出“创业”人员从2004年的2万人多人上升到去年的4万余人,今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人。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军作战”

  拥有上千万资产的新疆伊宁群力机械

化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经理梁小平,是十三年前一个人来到新疆的,一开始只是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他都开过,经过七八年的打拼,梁小平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先后吸收了一百多名环县籍外出务工人员,2002年梁小平的公司被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评为“五十强私营企业”称号,如今,伊宁群力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以大型土石方剥离、公路桥涵、路基填方、道路运输、挖掘、装载为龙头的大型私营企业,活跃在疆内的各大建筑工地上。近几年,环县把鼓励农民“走出去创业”作为弥补旱灾损失的有效途径,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开拓劳务市场,统一组织法律常识和技能培训,政府帮助联系用工单位。近期,该县又将组织1万多人的劳务大军赴新疆采摘棉花。以劳务明星为中心,环县籍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呈现“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他们组织建筑工程队、成立木器加工厂、修理厂等活跃在异乡的劳务市场上。

  从“初级工”到“高级工”

  前几年,从环县走出去的农民工,大都是一些到中小城市的建筑工地打零工,或在餐饮行业做服务员,工作强度大、工资又低,即使这样的工作也并不好找。1995年,曲子镇双城村农民郑海,刚来到北京一家实业公司的时候,做过翻修房屋、挖树根、掏下水道等工作,后来在一家小饭馆做杂工,每个月只能挣到300块钱,可幸运的是郑海遇到一位姓王的好心师傅,教给他做菜的技术,2000年,郑海正式出师了,成了硬硬帮帮的“郑大厨”,前不久,以郑海名字命名的“九头凤家常菜”已经在环县华强步行街正式挂牌营业了。今年,县劳务办通过职中、农广校、环江电脑培训学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各乡镇劳务站共培训农民工2.26万人次,技能性培训达3000多人次。免费对328名城乡妇女进行了刺绣工艺培训,对488名青年进行了电脑培训,全部输往深圳比亚迪公司上岗就业。通过组织培训,如今,从环县走出去的务工人员,大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从事缝纫工、电子工、司机、焊工、

厨师、美容美发等“技术含量较高”、工资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工种,加上环县农民的勤劳质朴,环县籍务工人员越来越受到一些用工单位的好评和青睐。

  从“雁外出”到“凤还巢”

  1997年,环城镇张淌村农民沈鸿洲在宁夏承包了500多亩水浇地,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里,沈鸿洲已经攒下了15万元,2003年他辞工回到环县,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一家砖厂,凭着热忱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质量,生意日益红火起来,为了扩大经营规模,2005年沈鸿洲又投资50多万元扩建了砖厂,每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以上,如今沈鸿洲已拥有资产110多万元,先后雇用城乡剩余劳动力140多名。前几年,环县一直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6万多名务工人员“雁外出”,每年可带回近2亿元的收入,使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接近500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环县像沈鸿洲这样返乡创业的“劳务明星”有130多人,他们创办的中小型企业,每年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次),年可为每个劳务人员提供收入6000多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