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气象经济初露锋芒 80商家靠天发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5:53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未来一周内会不会降暴雨?有没可能下冰雹?周末会不会降温?……这些气象信息已经成为四川“季节性”商家们的“掌中宝”,并成为他们制定市场策略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周末,成都一内衣品牌代理商徐晓铃就利用预知的天气来了场漂亮的促销战。用她的话来说,掌握了未来的天气信息,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经济学上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指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用,经济回报率可能会更高。

  气象局:“卖”天气每年入账百万

  在四川省专业气象台市场部办公室,该部门的负责人蒲吉光正在整理客户资料。上门买“天气”的人逐年增多,所以到了年底,他要总结当年的客户情况,以备来年的市场推广。

  所谓的“天气”,就是气象的常规信息,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常规指标。从气象服务的类型来看,有一年的天气趋势展望,有季报、月报、旬报、周报,还有12小时至3天以及6小时以内的

  短时预报等。

  上世纪80年代,就有企业陆续主动上门来订购相关的气象信息。而不同的行业对天气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铁路部门更关注降雨信息;电器生产商更需要更多的气温信息。因此,传统的公众天气预报衍生了针对专业用户的有偿气象信息。

  “我们不得不关注气象信息。”成都铁路分局公务处有关负责人鲁里程表示,若事先不做好防范,列车出行会撞上瘫梯或落石而翻车,“这样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今年该局则花了20多万,分别向四川、贵州省和重庆市气象局购买全年的专业气象信息。

  此外,电力、保险、水利工程、商场、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是服装商、水果个体商户也以散客的形式向气象局买“天气”。一建筑公司的老板表示,在浇注水泥之前,他们一般都需要了解中短期(10天左右)的天气信息,以免降水给工程带来损失。

  蒲吉光总结上述客户的行业特点是对季节的依赖性都很强。由于通过掌握气象提高了效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省气象局的专业客户已经达到了80个。每年,他们一共要向气象局交纳上百万的服务费。而蒲吉光所在的团队,也从两三个人增加到了八个人。

  电力部门:预知天气提高发电效益

  以电力为首的部门是市场部的大客户。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四川省电力调度中心就开始订阅专业气象信息,连续2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而他们在气象方面的投入,从最早的每年2000多元,提高到现在每年15万元。

  尽管如此,该中心负责人赵永龙认为,无论是降水、降温,还是风力、湿度等气象指标,对电力生产的指导作用都很大。

  他举例,今年夏季,四川省遇到了60年难见的旱灾,造成电网出现前所未有的供电紧张。电力部门提前告知用户在何时避峰错峰用电、削峰填谷;并提前安排大型商场、娱乐场所、机关大楼配合降低空调负荷,最大限度保证了居民用电。而这都得益于对未来天气的提前把握。

  生产商:提前生产适时赚大钱

  今年的冬季开始还不到半个月,成都彩虹电器公司就尝到了甜头。因为该厂生产的电热毯、灭蚊器等都属于季节性特别强的产品,到了冬季,电热毯消费需求尤其旺盛。根据经验,若降温的幅度不大,平时生产的库存就能应付需求。但遭遇天气的骤然下降,若不提前安排生产的话,不但造成产品紧缺,也浪费了销售的绝佳时期。但是,这种季节性产品的生产又不能太提前,否则积压产品,滞留资金。所以,他们多年前就开始订阅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在一些重大天气转折时期,还会额外付费订阅更加详细的信息”,以便随时关注气象信息,增减产量。

  因为准备充分,他们在去年就打过一场漂亮仗。去年12月上旬的一次强降温,因为前期储备充足,该厂一周之内就销售出50万床电热毯,销售额达到2500万元。

  代理商:信息不灵遭遇库存积压

  上周一,成都裕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铃就从订阅的气象信息获悉,周六成都将会有一次明显的降温,寒风伴随飘雨。内衣品牌代理商徐晓铃喜上眉梢,因为天气寒冷意味着她的产品进入了销售旺季。

  她打算,在商场的外面大搞品牌内衣促销活动,并像活动参与者派送大米、菜油等奖品。她的如意算盘是,有瑟瑟寒风以及因丰厚奖品而引起的群众参与热度,不但增加产品的销量以及名气,若活动的效果显著,还会增加产品订货量,继而降低销售库存减少损失。从而使产品的代理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如果我不知道未来的天气,可能就会丧失这个机会。”

  该公司去年就因为不了解未来的天气而判断失误,造成产品库存的积压。按照经验,他们在8月份就开始下薄保暖内衣的定单,等待10月份产品的上柜。结果去年的冬天来得比较早,刚到的新货不得不堆在仓库中,造成了公司资金周转的困难。

  相反,今年10月的暖冬持续了一个月,而他们早在9月就获悉了相关的信息,并对产品进行了及时的调整。

  商场:掌握天气一天多赚60万

  商场“玩转”天气,成都伊藤洋华堂是最典型的代表。

  上周,伊藤洋华堂知道第二天就要降温,双楠店内马上作出调整,增加了店内羽绒服的数量,并把它调整到卖场最好位置,结果前一天只卖出10件羽绒服的双楠店,借当天气温之势,一下子卖出了70件。

  而商场最好的位置,永远为时下顾客最需要的商品留着。若是到了炎热的夏天,这个位置的商品是汽水、冰淇淋等消暑产品。商场调整商品的依据,就是当天的天气情况。早在1997年,该公司就先于其他卖场购买了专业的天气预报。无论在伊藤总经理办公室,还是店长办公室或者是各部门主管办公室里都挂着气象走势图。图上不但标明了当月天气变化图,还有与之对照的去年同期的天气变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气温的比较,来指导今年的商品走向,以便提前作出正确的判断。

  他们甚至在每层楼都安放了温度计,把室内调到“最佳温度”,商品随时根据需求调整。“把握好天气,每天业绩至少可以增加30-40%。”若按伊藤洋华堂平均每天150万元的营业额来算,每天掌握天气就可以增加销售45万-60万元。

  □感叹意识不够川企很少买天气信息

  和国外1:98相比,我国气象投入产出比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上升为1:38至1:40。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蒲吉光认为这个是相当客观的效益。遗憾的是,在他所掌握的客户资料中,除了大型国有企业之外,大多都是外资公司和沿海的商人。而川企却寥寥无几。“他们都嫌成本太高了。”蒲吉光叹了口气,他所在的部门接触的第一张散单就是在荷花池做生意的温州人下的;日资企业伊藤对天气信息的关注也从不间断。而本土的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这些大卖场也买过气象信息,但是临时下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更不愿意做这方面的投资。“他们没意识到其间的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

  早报记者曾小清李媛摄影华小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