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德云班主郭德纲:相声痴人十年说成正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3:54 《理财周刊》

  文/本刊记者 陈婷

  人物介绍:郭德纲

  生于一九七三年,原籍天津,自幼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八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先生学习评书、后也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先生学相声,曾经许多相声名家指点传授,并拜侯耀文为师。现任北京相声剧团“德云社”班主,经常参与各种相声的演出,并招收相声学员。

  行业前景:★★★★

  相声是中国民间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平民艺术形式,能够获得足够广泛的观众。

  致富指数:★★★

  说相声并不是很好的致富手段。说相声需要一些天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相声需要千锤百炼。而且每个相声演员每年的产出量特别有限,真正想要出新品、精品段子,是比较难的。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师爷留下说学逗唱,洒向人间笑一场。梅花雪,绿茶汤。金牌匾,粉皮墙。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德云社里心舒畅,一壶热茶慨而慷!东西南北超级棒,管什么世态炎凉!

  这是郭德刚在自己博客上的描述(blog.sina.com.cn/m/guodegang)。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郭德纲,这位北京天桥下的相声艺人一夜间迅速窜红全中国。他所带领的相声团体德云社带来的演出收入,也从一天十来元钱,变成了一场二三十万元。一直希望成为“著名相声艺人”的他,凭借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为梦想做“北漂” 30元一天就开心

  “最早进北京就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

  回忆起十多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希望成为全国著名的相声艺人。可“北漂”的艰辛只有自己清楚,机会并没有在当时就垂青他。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郭德纲开始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

  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并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大家就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郭德纲回忆道。

  “虽然大家都不指望这每天30元钱过日子,但是我们认为这已经是一种成绩,是一种让我们坚持说下来的动力。我们还曾经碰到过五六个演员,一天一共才赚10块钱的时候。”

  “相声大会”几经风雨几多波折

  “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

  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

  “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好不容易坚持到2002年,郭德纲的北京相声大会搬进了广德楼。

  2002年之前广德楼就以相声演出为主,当时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诸如李金斗等都在这里演,票房也很好。2002年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到各文工团以后,广德楼的相声演出陷入了低谷,这时郭德纲正巧接上班。不过,当时“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仍然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

  观众少的时候,郭德纲还曾给自己当托儿。一看水牌旁边围上来一圈人,他自己马上跟着围上去:“哎呀,这是什么啊,相声啊。好玩吗?进去看看吧!”说着说着自己就开始往里走,有时候还真能带几个人进去。

  于是双方合作了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偶遇“天桥乐” 改名德云社

  “2003年,广德楼的演出结束后,‘相声大会’的部分演员为了生计着想,相继离开了一批,相声演出只有偶尔的一两场,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后来我还曾带何云伟等人去‘天唱轩’(北京一家饭馆)演出过,基本等于没有收入,主要带着演员们练习。”

  虽然一些演员走了但还是有热爱相声的演员加入进来,于是演出队又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那年开始,相声大会开始改名叫“德云社”,还有了自己的网站。

  2004年初,郭德纲无意中在天桥乐看了一场业余的鼓曲演出,发现这个剧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十分适合德云社,正巧也赶上天桥乐经营改制,所以当郭与天桥乐的经理张福延谈了演出意向,双方便“一拍即合”。于是从2004年10月开始,德云社开始了进驻天桥乐的演出。

  最初德云社进驻天桥乐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凄凉。当初的客人在二三十人左右,20元钱一张票,剧场和德云社三七分账,而一天演出下来天桥乐茶馆的收入最多也就在200元左右。

  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到了2005年开春后,天桥乐的客人慢慢多起来。到2006年元旦前夕,观众已经多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既然在北京多个剧场的演出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惟独天桥乐的演出火了,而且旺到极点?张福延认为有德云社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就是天桥乐占据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郭德纲则认为这其中还有演员常年锻炼,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吸引观众的原因。此外,媒体的关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为了控制观众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如今,德云社演出火了,郭德纲也熬出了头。德云社目前能上台的演员有39人,行政人员六七人,一场商业演出的出场费也已达到二三十万元。不仅郭德纲有名有钱了,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也都以演出相声为职业,每个月的收入足可以支付家庭开支。

  郭德纲对于相声的热爱和痴迷,也并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而有所松懈。出于对相声根深蒂固的喜爱情结,也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不仅继续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还在大兴办起了学校,培养“鹤”字科的学员,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记者点评:

  郭德纲的成功,是又一次草根奋斗的成功史,更是又一个“爱好成就事业”的经典段子。

  他八岁投身艺坛,坚持在民间搞相声艺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按照电视要求表演相声,坚持不上春晚,坚持让相声艺术回归传统。因为他是真正热爱相声的。

  郭德纲是相声的知音,更是传统相声爱好者的福音。他颠覆了人们以往一定要为相声赋予教化功能的传统观念。明白相声首先要给观众带来欢乐,要博得人们由衷的笑声,否则所有的意义都变得毫无意义。他曾说:“马戏团的狗熊表演有教育意义吗?杂技团的十人登一车有教育意义吗?他们不是一样受欢迎?一样有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功之处。他明白,每一种艺术形式,所获得的观众、听众支持面的宽度是不同的,有大众与小众之分。但每一种传统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都有她真正的知音。

  当一个人对在某一个领域颇有天赋,而且对此事特别热爱,特别肯钻研,特别肯投入,特别肯坚持的时候,他更容易得到成功的垂青。

  查阅更多精彩

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