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创业理财 > 正文
 

中国新首富的财富密码(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10:20 《理财》

  创业贵在坚持

  一名“海归”科学家,在短短5年时间内迅即“变脸”为融入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并又在一转身的工夫再度“变脸”为世界一流资本市场上与中国社会公众眼里的财富明星,其创业历程与心路表现显然是国内创新型企业非常难得的学习标本。2005年年底,纳斯达克总裁兼CEO罗伯特·格雷费尔德访问中国时曾表示,中国企业要登陆世界一流资本
市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二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尚德公司显然是符合罗伯特·格雷费尔德言中这两点要求的。

  问题6:施正荣回国5年创业走的是怎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举凡回国创业,中国特色不可避免。在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含着坚持再坚持的意思。因此,施正荣回国5年创业所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关键一点还是落脚到坚持再坚持上。

  2000年,怀揣着几十万美元决定回国创业的施正荣偶遇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借助李延人在无锡市政府与企业方面的人脉关系,施正荣梦想中的尚德宏图最终有了落地生根的机会:2001年1月22日,无锡信托、宝来投资、水星集团、小天鹅集团、无锡创业投资、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

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与施正荣共同出资800万美元创立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任公司总经理,李延人出任董事长。其中,施正荣以40万美元的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无形资产(技术)入股,成为尚德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当然,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间的中国特色印迹贯穿始终:刚回国时,已在国外生活10多年的施正荣对每周多达四五次陪客吃饭应酬(中午陪了晚上还得陪)颇感头疼,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紧张,施正荣面对因几万元欠款而冲击自己办公室、扬言要搬走设备抵款的逼债者,施正荣的选择同样是坚持;还是因为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面对两个月发不出工资与近两年时间带头只拿1/4工资的窘境,施正荣选择的依然是坚持;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面对自己从澳大利亚请回的两名“嫡系”技术骨干的离开,施正荣选择的仍然是坚持;在公司快步走上正轨、市场前景无限看好时,面对无锡“土鳖派”出资人在管理上的指手画脚,施正荣所选择的还是不折不扣的坚持……最后坚持到尚德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或许,正是因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坚持与可持续发展过程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施正荣对国人称其“一夜暴富”颇为反感。在接受有关财经媒体记者采访时,施正荣说:“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外界这样宣传,我蛮伤感的。有这样‘一夜暴富’的吗?这是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经验(积累),还有平常人很难想象的付出和努力,这些曲折、困惑、困难是平常人很难想象的……很多人太注重财富,这个社会太浮躁。”

  问题7:尚德公司所选择的是一种什么样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结构?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创新是尚德公司持续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目前,尚德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卓越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从事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和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在公司的高管层中,有不少人同时也是全球光伏技术领域一流的科学家,公司研发中心的53人中近一半是来自国内外的光伏专家。尚德去年年底登陆纽交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IPO募集近4亿美元的现金中,将有2000万美元投入技术研发。“不断地创新才是创业的基石”,施正荣这句话道出的实际上就是尚德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

竞争力所在。

  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从科学家“变脸”为企业家的施正荣,在借力国内国有风险资本实现创业初期的规模产能扩张以后,进一步借力于国际风险资本完成尚德公司治理模式上的国际化转型。如此一来,不仅为其在世界一流资本市场上融资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有利于按照国际标准建构公司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当然,国际化的股权结构所确立的只是公司的投资与管理决策权责的硬性边界,公司治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内部企业文化等软体建设能力。

  大股东与公司高管一肩挑的施正荣,特别注重尚德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建设。施正荣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阻碍发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在公司里施正荣一直鼓励员工积极地去想去做,不要故步自封,别让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施正荣认为,只有先做人,才能再做企业,做企业应讲求真诚,企业对员工真诚,员工也需要对企业真诚。

  在市场开发方面,施正荣认为,尚德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以国际质量标准来衡量。因此,即便是在创业初期公司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也是坚持先通过IEC、CE和UL等国外权威机构的认证,为本公司产品拿到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后再进行市场推广。施正荣同时还清楚地意识到,创新营销机制是企业增强活力乃至生存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尚德通过构筑利益同盟,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培育上下游企业;选准目标市场,培育和管理重点客户;通过整合营销要素,实现集约营销,并强化网络功能,逐步形成产品销售、资金回笼、售后服务、形象宣传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即便是上市,在施正荣眼里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和管理改进,还有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考虑。

  政策催生商机

  国际市场价格显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为32美分/kwh (千瓦时),是常规能源煤电3美分/kWh的10倍,风电5美分/kwh的6倍。在光伏发电系统总成本中,太阳能电池组件成本占50%左右。不过,即便是如此高的成本价格,尚德公司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工厂天天加班,还是有货车等在工厂门口提货。”尚德公司副总经理张维国在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问题8:在高成本、不具备能源产品价格竞争优势的背景下,尚德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为何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世界各国的新能源政策是推动光伏产业商机涌现最重要的因素。新千年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有关支持光伏发电的新能源政策。尚德公司产品最大目标消费市场的德国就是在200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定的优惠价格收购包括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然后再并入公共电网。日本则在更早的1994年就开始实施“朝日7年计划”,目前已安装了近7万个太阳能屋顶,预计到2010年要安装100万个太阳能屋顶,并对居民初装实施补贴。由于日本目前的电费已达到21.2美分/kwh,接近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因此成为推动光伏发电系统最有力的国家。美国则是在1997年正式启动百万屋顶计划,也是计划到2010年全部贯彻落实。

  即便是在中国本土,光伏产业的商业曙光也已开始显现。新年伊始,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施行。根据该法规定,现有电网企业必须根据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价格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违法者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尽管施正荣认为我国现有的这部法律目前制定得还比较保守,但对于国内光伏产业的总体而言,显然是明确了方向。

  2004年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尚德公司后非常明确地指出:“太阳能技术关系到中国的能源战略,要大力发展这一产业!”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