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大家不屑一顾、认为是废品收购站“主营业务”的旧报纸,成了新一轮收藏的“宠儿”。郭江就是这轮“时尚投资”中的一员,他依靠着自己的生日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了从旧报纸堆里挖掘出大利润的投资者。
郭江是生日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家注册资金只有1万港币的公司,在创建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创造了每月两万元的营业额。它的主要业务是找到与顾客出生日期相同
的旧报纸,加上精美的包装,做成“生日报”高价卖给顾客。目前,生日报公司主要的经营范围是解放后的全国性报纸,如《人民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其中上世纪60~70年代的报纸是销售主力,占到了整体销售额的90%%以上,上世纪80~90年代的报纸主要当作收藏品储存,以备将来销售。
随着“生日报”被市场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市场蕴藏的商机,纷纷投入到旧报纸的收集和销售中。在销售过程中,郭江逐渐发现,单纯的一张旧报纸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更看中的是整体的包装档次。“生日报”的包装不但要方便邮寄、便于携带,还必须起到保护报纸、值得收藏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旧报纸大同小异,要想赢得顾客青睐,就必须在附加包装上动“特色化”脑筋。一般,包装的成本主要分三部分,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开发设计成本。在包装的材质方面,郭江走了不少弯路,他一开始选用纸盒,但是纸制品不但粗糙简单,而且不方便收藏;后来郭江看中了相对精美的皮革,但是由于深圳的气候潮湿,皮革不久就会发霉。最后经过了重重筛选,郭江选择了大气精美的实木包装。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 柴莹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