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对联艺术馆 特立独行经营战上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16:51 《科学投资》杂志 | |||||||||
朱向熹/文 河南郑州人桑志忠在上海开了一个对联馆,名字就叫桑志忠对联艺术馆,据说这是全国第一家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对联“专营”公司。因为是小本买卖,桑志忠给自己注册的是个人独资企业,是上海第一批个人独资企业中的一家,从企业层级来说,仅高于个体工商户,所以桑志忠在做买卖的时候,也透着个体工商户的习气,主要是不循常规。出乎意料,特立
桑志忠能将一门几乎无人看好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是因为他抓住了两个要点,走了几步关键棋。 第一,选择最能体现价值含量的产品,集中火力。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对联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门类,在一般人看来,对联的天地已经够小的,岂能再小,自我限制?所以,一般人都是有活就接,你要写堂联也可以,你要写门联也可以,最后就变成了卖字的。卖字的你又不是书法家,很难卖上好价钱,所以日子就越过越难。桑志忠的做法不同,他在作对联中比较难做的、比较能够表现作者文化功力的一种,就是嵌名联,将一个人的名字嵌入对联之中,一般是嵌到对联的头部。这就像龙行一样,联头定了格,后面的字句均要依照其字韵、意境而行,所以比较难。另一方面,人都有自爱之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对联中,总是会比较高兴,所以,对嵌名联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方便“润笔”的提高。 第二,抓住重点,全力运作。文化艺术行业有个特点,就是作品的价码与作者的名气呈紧密相连,借经济学家的一句话说,就是作品的价格与作者的名声成正相关性。作者名气越大,作品也就越容易卖出好价钱。 桑志忠就紧紧抓住了“名”这个重点,在创业初期,一切围绕这个重点进行运作。桑志忠的想法是,既要出名,又要经济。因为他做得是小本买卖,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打硬广告,他就想方设法去打“软广告”。他的方法是与媒体老总套磁,利用文化人喜欢附庸风雅的特征,为老总写对联,为老总的朋友写对联。与老总的关系搞好了,在报纸上开个把专栏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专栏开出来,定期与读者见面,也就等于定期对读者进行品牌提醒。会写嵌名联的桑志忠很快就在一些读者中出了名,为他的商业运作打下了基础。 桑志忠为出名,树立个人品牌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不请自来,为社会名流、甚至各级领导干部撰写嵌名联,然后将这些嵌名联投诸媒体,这叫傍名牌、搭便车,不但桑志忠可以用,其他的朋友也可以用。一些聪明的朋友将产品送给社会名流,甚至送给领导干部,不管他们接不接受,他们如何看待你的产品,你都有了说话的“由头”,这一招往往有奇效。通过这种方式,桑志忠不但出了名,还赚了稿费,当然,对桑志忠来说,这些都是小钱。 为了出名,桑志忠可谓不遗余力。在一次上海某区举办的书画展览上,组委会按知名度将他排在第7位。以桑志忠对中国媒体了解之深,他知道排第7名的这位在第二天报纸刊登相关消息时,一定会被报纸编辑删除,这样的话,他就将失去一次在媒体上亮相的机会,影响他的快速成名之大策。所以,他找到组委会“理论”,问他们排名根据的是什么?组委会说根据的是作品的影响力。他又问作品的影响力依何而定,是不是可以根据报纸发表的级别而定?组委会说当然可以。他就拿出刊有他的作品的报纸,一大摞,其中包括含“中国”字头的“国家级”报纸,相比之下,排第1名的那位最多只在省级报纸上刊登过作品。组委会话说出口,只好按发表报纸的级别将他的名字排到了第1位。第二天,桑志忠的大名如愿以偿地以“第1名”的成绩登上了报纸,等于又给他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 挑起事端即“闹事”,是很好的一种快速出名的方法。在这次展会上,桑志忠还搞了一次公开悬赏活动,说参加展览的人,有能够将他的作品改动一个字的,他就当场奖励100元。当然不会有人去改他的作品,这种事,改好了不足添彩,改不好还会丢脸,而且文化作品向来见仁见智,谁会去惹这种麻烦?通过这次“挑战”,桑志忠一分钱没花,却在圈内一下子出了名。 因为抓住了“产业”的两个关键,一个作品,一个“名”,所以,现在桑志忠的生意非常不错。对桑志忠的做法有些朋友可能会有想法,但是在商言商,桑志忠的做法并不出格。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成功关键无非也就是这两点,一个产品,一个名气,或者说品牌。抓住了这两点,成功就等于有了一半,桑志忠的方法可供借鉴。
|